eNewsTree.com

标题: 张自忠之死:非壮烈殉国实为舆论压迫 [打印本页]

作者: singsongsun    时间: 2015-9-21 17:32
标题: 张自忠之死:非壮烈殉国实为舆论压迫

很少有人探究,到底是谁害死了张将军。答案似乎非常简单,不用细想,当然是日本人!

  这个结论固然不错,没有日军入侵,张自忠可以做一位和平军人,无人可以置他于死地。但是,即便是日本人长驱直入,打到了华中,张将军就一定会陨命前线吗?要知道,张自忠贵为中将,高居第5战区右翼兵团总指挥之重职,是第33集团军总司令,下辖第55军、第59军、第77军,其中第59军军长一直由其兼任,但他却只带着两个团,孤军深入,投入日军重重围困,壮烈取死。这其中很关键的一个问题是,他的军阶太高,职位太显赫,他完全可以坐镇大本营,免于一死,为抗战立更大的战功。

  那么,是什么迫使张将军义无返顾地迈向死地,决定以壮烈殉国终其一生?

  只要翻一翻历史资料,不难看出,逼死张将军的,是公众舆论。

  提起这件事,今天的人,恐怕很难想象,像张自忠这样的肝胆忠烈,在他尚未成为“民族英雄”之前,也会被没脑愤青痛骂为“华北特号汉奸”。

  30年代中期,日本为确保“满洲国”的军事安全,防止蒋中正突然收复东四省,便要求在华北建立“非军事缓冲区”,日军北撤,国民革命军南撤,所有驻防退出华北。经过艰苦的谈判,双方协议,华北只留驻一支军队,这就是宋哲元中将驻守京津的第29军,其中第38师师长便是张自忠少将。

  那个时候,蒋中正给这支军队的训令是,“忍辱负重”,不主动打仗,也不放弃华北,与日军做长期周旋。可问题是,这支军队,一直视日军为死敌,比如冯治安师长,有事没事都想找日本人麻烦,一心想把事情闹大,发泄心中的淤愤。宋哲元也是这么一个人,看着日本人就别扭,根本不想跟他们多说话。所以,在全军高级将领中,惟有张自忠儒雅周详,他沉默寡言,身高1米80,相貌酷似周恩来中将,不仅革命军官兵敬仰他,日本军政也很喜欢他。于是,在华北危亡的复杂局面中,张自忠被先后任命为察哈尔省主席和天津市长,艰难维系着苦涩的和平,不能得罪日本人,不能丢中国人的脸。对于一个具有高度民族自尊心的人,这种内心痛苦,可想而知。

  这一切,在外人看来,完全是另一番图景。

  大家只是看到,第29军全军将士对日本人全都横眉立目,只有张自忠一人,竟与日军保持往来,甚至应邀去日本访问,受到欢迎和敬重。

  这种时候,人们会忘记就在几年前,张将军曾担任喜峰口战役的前线总指挥,令大刀队夜袭敌营,砍下数百日军的头颅。为此,还有了《大刀进行曲》这首歌,当年脍炙人口。后来,这首歌被全面修改歌词,变成了歌颂东北义勇军和全国老百姓,殊不知,当年它是献给第29军大刀队的,第二句歌词不是“全国爱国的同胞们”,而是“29军的兄弟们”。

  那个时候,张自忠是抗战英雄,但一晃就变成了嫌疑汉奸。

  对于张自忠全面的误解,是卢沟桥事变之后。为了保全战斗实力,第29军奉命南撤保定,以取得紧急北上的5个甲种师的支援。与此同时,为了疏散和安置没能随军撤离的军人家眷,为了京津不受重大损失,也为了收殓沙场上的官兵尸体,宋哲元任命张自忠代理冀察政务委员会委员长兼北京市长,与敌敷衍,拖延时间。

  这一次,沉默寡言的张将军落泪了,他对秦德纯副军长说:“你同宋先生成了民族英雄,我怕成了汉奸了。”

  果然,张自忠彻底成了众矢之的,成了叛徒、大汉奸、卖国贼的代名词。1937年后半年的报纸,多在痛骂他“卖国变节”,一律称之为“张逆自忠”。那时的中国文人,凡喜欢发表言论的,没有谁没骂过张自忠。一些大报用醒目的大标题配文,讽刺张将军“自以为忠”,其实是“张邦昌之后”。张自忠想改变公众看法,最有效的办法便是“粉身碎骨,以事实曲直于天下”。

  在一片痛骂声中,张自忠始终缄默着,周旋着,估算着第29军向目的地有序撤离的时间,努力使京津免于屠城。等到日军要求他通电反蒋,他已完成宋哲元交给他的任务,他便断然拒绝,随后称病,躲进德国医院,然后骑车逃往天津,再换乘英国轮船去青岛,至济南,企图转道南京。

  在济南时,张自忠被山东省主席韩复榘上将拘押,韩主席叫来秦德纯,另派一位大员,一同押解张自忠去南京候审。在韩复榘看来,张自忠的确是汉奸,必须惩办。

  张自忠被押上火车时,京沪各大报纸皆发电讯,报道“张逆自忠今日解京讯办”,连车次也做了详报,所以火车一进徐州站,秦德纯忽然发现打着白旗的学生包围上来,急忙令张将军躲到厕所里,张将军自问无愧,不肯,被秦德纯推了进去,随手把门锁上。学生冲上车,咆哮着要抓“汉奸张自忠”,秦德纯颇费一番口舌,才把愤怒的学生骗下火车。这件事,对张将军的刺激极大,让他清醒地知道了自己的公众形象。也就是从那时起,“死”这个字,频繁出现在张将军的脑海。

  到了南京,张自忠见到蒋中正,心头悬垂的石头落了地。蒋中正相信张自忠是爱国的,劝说他放宽心,好好休养。张自忠大为感动,在解除拘押回寓所的路上,他含着泪,对秦德纯说:“如果委员长令我回部队,我一定誓死以报领袖,誓死以报国家。”在张自忠看来,蒋中正给他的是一个难得的机会,可以用来证明自己不是汉奸。如果没有这个机会,他将遗臭万年,所以他对蒋中正心怀感激。

  1938年,张自忠代理第59军军长,归队当天,他又一次落泪,对着同样担负着汉奸恶名的老部下说:“今日回军,除共同杀敌报国外,是和大家一同寻找死的地方。”

  为什么说得这么狠?因为张自忠是不能打败仗的!一个被疑为华北头号汉奸的人,从一开始便失去了可以撤退可以打败仗的权利,他只能勇往直前,痛击日军。

  张将军做得不错。在徐州会战中,他痛歼板垣师团两个联队,并衔尾急追,日进60公里,取得“临沂大捷”,坂垣征四郎数次羞得要自杀。在武汉会战之后,他以一对十,击毙日军3位联队长,歼敌1万3千人,最终挫敌溃退,赢得“鄂北大捷”。不久,张将军再次猛冲猛打,取得 “襄东大捷”。

  不过,即使军功在身,为民族独立而死和为洗清自己而死,这两种死念依然缠绕在张自忠的心底。当然,他胜利了,但他没有死,所以老百姓和记者都已承认他确实很能打仗,可要说他是民族英雄,似乎还差得远。很多人认为,这些胜仗,不过是在弥补他过去做过汉奸的罪过。而只有张将军自己知道,他从未做过汉奸,但他必须用壮烈的死来证明。

  1940年,日军集中30万兵力,猛攻湖北襄樊,张自忠的机会终于来了。

  张自忠在襄河东岸打了1场胜仗,撤回西岸,与敌对峙。此时,他的第33集团军只有3个团的兵力在此,其他部队分散在各个隘口,不能抽调,但张将军不知为什么,非要再渡襄河,去打敌人的重兵。即便如此,张自忠作为中将总司令,不管怎么个打法,他本人都没必要亲率小股部队外出冒险,但他不顾部下再三劝说,非要坚持让冯治安副总司令留守,自己率区区两个团渡河作战。

  张将军平素生活简朴,从来只穿土布军装,与下级军官无异,但这一次出征,将军一反常态,竟穿上了黄呢军装。这让送行的人非常吃惊,他们后来才明白,他们的总司令已经做好了回不来的准备。

  5月14日,张自忠将日军第13师团拦腰切断,日军兵力是自己的1倍半,但张自忠毫不畏惧,屡次下令冲锋。日军屡屡受挫,奇怪这支中国军队何以如此倔强,获悉是张自忠亲自带队,15日便大举增兵,以1万兵力,分南北两路,夹击包围张自忠,以期铲除心患。5月16日,张将军布阵十里长山,日军以飞机和大炮配合轰击,弹如雨下,革命军阵变成一片火海。张自忠身材高大,穿着耀眼的黄呢军装,目标明显,日军更是从3个方向,用交叉火力,向他那里射击。中午,张将军左臂中弹,但他坚持着,给第5战区司令部写下最后一份报告。然后,他告诉副官:“我力战而死,自问对国家,对民族可告无愧。”此时,日军包围圈尚有东北角一个缺口,但谁都可以突围,惟张将军是没有权力撤退的,他不能因为做逃兵而勾起公众丰富的联想,于是,他让苏联顾问和文艺兵冲出了缺口。

  下午3点,张将军腰部中弹,右肩右腿被炮弹皮炸伤,只能卧地指挥。在生命的最后一刻,将军又中3弹,却猛然站起,被身后的日本兵射杀,另一名日本兵跑上前去,用枪托击碎他的头颅,把刺刀插进他的腹部……

  这一刻,张将军知道,他绝对不再是汉奸了,他将是永远的民族英雄。

  日军发现将军衣兜里的金笔刻着“张自忠”三个字,大为震惊,立即列队脱帽,行军礼致敬,最后用棺木盛殓,竖起“支那大将军张自忠”灵牌。不知道日军这么做,是因为崇敬将军忠勇,还是依然像过去一样喜欢他的儒雅亲善。

  不久,张将军的尸体被从日军修建的坟茔中启出,运至宜昌,停灵东山寺,数万宜昌人不期而集,悲伤之情,溢于言表。但除了痛恨日军之外,他们是否为错怪过这位忠烈感到深深的内疚?灵榇沿长江逆流送抵重庆,储奇门码头人山人海,10万人前来凭吊,而这些人,又有多少当初没骂过张自忠呢?好在这个时候,他们终于明白了,棺材里的人是真正的英雄,但谁为他的死承担责任呢,报社和公众舆论会一致愤怒地说,该死的日本人!

  这至关重要的惨烈一死,扫荡了将军身上的所有荣誉阴霾,使张将军在所有后人、在国民党、在共产党那里,都成了名垂千古的民族忠烈。

  5月28日,国民政府举行隆重葬礼,蒋中正题写“勋烈常昭”,追授他为陆军上将,使其成为第二次世界大战盟军阵营战死的最高将领。

  8月15日,延安举行隆重的追悼会,毛泽东题写“尽忠报国”,使之日后成为新中国追认的“革命烈士”。

  从此,媒体开始专心致志地描绘张将军从小就是民族英雄,大众也完全忘记了张自忠曾是他们唾弃的彻头彻尾的“大汉奸”。



作者: 索弄多杰    时间: 2015-9-22 11:33
本帖最后由 索弄多杰 于 2015-9-22 11:50 编辑


张自忠将军

   张自忠(1891年8月11日-1940年5月16日),字荩臣,后改荩忱,中华民国陆军上将,原为西北军系将领,中原大战后接受中央政府改编,任国民革命军第二十九军第三十八师师长,曾参与喜峰口战斗。
1935年冀察政务委员会成立后,曾先后任察哈尔省省主席与天津市市长。
1937年七七事变爆发后,曾代理冀察政务委员会委员长与北平市市长。后升任国民革命军第五十九军军长,后升第卅三集团军总司令兼第五战区右翼兵团司令。曾参与临沂保卫战、徐州会战、武汉会战、随枣会战与枣宜会战等。
张自忠为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国阵亡的最高将领之一。被后世誉为中华民国陆军战神
1891年8月11日,张自忠生于山东省临清县唐园村。张家为临清望族,其父张树桂(字冬荣)曾任江苏省赣榆县知县,1905年卒于任内。张自忠6岁入私塾,后随父至江苏,由父亲教导。父亲过世后随母扶柩返回临清,1908年进入临清高等小学堂就读,1910年毕业后进入天津市北洋法政学堂,1911年加入中国同盟会,并转入济南法政专门学校。
1914年,前往奉天(今沈阳)。张投效陆军第三师随营学校。[1]后加入军籍,投效第二十师第三十九旅第八十七团(团长车震),驻屯在新民屯。
1916年,护国战争爆发,车震已升为旅长,率第三十九旅至湖南长沙以镇压护国军。当时湖南将军汤芗铭将第三十九旅扩编为湖南陆军第一师,师长车震,张自忠被委任为军官,任师部幕僚。但该师旋即被湖南护国军第一师击败,所部瓦解。张自忠遂改投冯玉祥第十六混成旅,历任排长、连长、营长等职。


1924年,张自忠任团长,参与第二次直奉战争。
1926年,任第十五混成旅旅长,入山西与晋军作战。因战事不利,恐为其直属长官、第六师师长石友三所害,遂率部入晋(但并未加入晋军)。
直到1927年4月,冯玉祥加入国民政府北伐序列,改编西北军为国民革命军第二集团军后,张自忠方从山西回归冯玉祥麾下,任集团军总部副官处长(总务行政庶务)。1927年底,任第二十八师师长兼第二集团军军官学校校长。1928年北伐结束后,任第二十五师师长,该师曾在1929年的全国军风纪考察中列为全国第一。
1930年中原大战爆发,张自忠任第六师师长,先后击败国民革命军第四十八师(师长徐源泉)与教导第二师(师长张治中)。西北军失败后率第六师残部入晋追随冯玉祥。
1931年1月接受张学良节制与改编,西北军残部编为东北边防军第三军(后改番号为第二十九军,军长宋哲元),张自忠任第三十八师师长当承德于1933年3月4日被日军占领后,日军继续往南占领长城各隘口。第二十九军原奉命至冷口接应万福麟部,但途中即接获该部已退至喜峰口附近,于是第二十九军改道至喜峰口阻敌。3月7日,第二十九军第三十七师(师长冯治安)与国民革命军第三十八师张自忠在距喜峰口30公里处设立敌前指挥所,3月9日开始双方在喜峰口周边激战,于是张自忠、冯治安,与在喜峰口的第一○九旅旅长赵登禹商议后,决定进行夜袭。3月11日夜,由赵登禹率领,分三路从日军后方突袭阵地;由于西北军的传统,第二十九军士兵均配一副大刀,因此突袭队又称为大刀队。该役共歼敌千余人,此后双方僵持于喜峰口,日军一部转攻罗文峪,于是从第三十七师与第三十八师各抽调一团至罗文峪,归第二十九军暂编第二师(师长刘汝明)指挥,再度击退日军。
不过当商震部在冷口为日军突破后,第二十九军为避免腹背受敌,遂向西南方向退却。由于在喜峰口与罗文峪等地的战功,第二十九军的高级军官共11人,在1935年7月获颁青天白日勋章。
长城战役后,第二十九军返回山西,后将察哈尔省的抗日同盟军缴械,全军移驻察哈尔省,张自忠仍任第二十九军第三十八师师长,驻宣化。
1934年张自忠率第二十九军营长以上军官至庐山参加庐山军官训练团,张自忠以第一名结训。
1935年6月,由于何梅协定,国民政府中央军退出河北省,于是日军默许下,第二十九军进驻平津。12月成立冀察政务委员会,由宋哲元任委员长,张自忠任委员,兼察哈尔省省主席与第三十八师师长。
1936年6月改任天津市长,第38师亦移防天津。1937年3月,日军突邀宋哲元访日。
依日军驻北平特务机关部辅佐官寺平忠辅的内部报告所示,是为“如何使宋哲元逃不出我们的掌握,乃是北平特务机关应尽全力的任务。”为减轻日方压力,宋哲元遂命张自忠率团访日。从4月23日至5月29日,张自忠访问了东京、大阪、神户、奈良、名古屋等地,但日方则宣传为“代表团在日期间受到各方面热烈的招待,满载而归,每个人都满脸喜气,亲日气氛的造成已收到相当效果。”虽然张自忠发表声明称仅考察日本工业,但国内舆论并不相信,自始张自忠被视为亲日派,甚至是汉奸。
1937年的七七事变爆发后,张自忠与宋哲元均认为日本还不至于对中国发动全面战争,但7月17日军事委员会委员长蒋中正在庐山发表谈话,已拒绝对日方做进一步的让步。7月25日,冀察政务委员会中止对日军协商,同日日军发动攻击,28日第二十九军军部被日军攻破,佟麟阁副军长与赵登禹师长殉国。于是宋哲元决定将第二十九军撤到保定,将冀察政务委员会与北平市长都交由张自忠代理,以掩护第二十九军撤退。但这么一来,张自忠就成为众矢之的,全国各大报刊纷纷发表痛斥张自忠的文章,报界一度凡提及必称“张逆自忠”。待第二十九军撤出平津之后,张自忠从8月1日试图逃离北平,但一直到9月3日才成功抵达天津,10月10日才在秦德纯与张樾的陪同下,在南京市与蒋中正见面,之后张自忠以军政部中将部附的身份留在南京。中央政府于12月迁至武汉后,才发表张自忠为升任第五十九军军长[注 1],编入第一战区战斗序列。







作者: 索弄多杰    时间: 2015-9-22 11:51


1938年1月,第五十九军改由第五战区节制,任机动预备队。日军为打通津浦铁路,第13师团(师团长荻洲立兵)于1938年1月进攻淮河一线,2月初突破第五十一军(军长于学忠)的防线,在淮河北岸建立了桥头堡。第五十九军奉命前往救援后,于2月15日抵达前线,对日军展开攻击。到22日,日军在淮河北岸要点小蚌埠被第五十九军收复,第13师团被迫退回淮河南岸,两军遂在淮河一线对峙。
3月,由于日军第5师团(师团长板垣征四郎)与第三军团(司令庞炳勋)于多日激战后相峙于临沂保卫战,第五十九军于3月12日抵达临沂西郊后,在13日至17日,与24日至30,会同第三军团庞炳勋的部队两度与日军第5师团展开战斗,最后第5师团被迫往东北撤退。临沂一战阻隔了日军第5师团与第10师团(师团长矶谷廉介),使之无法合流进攻徐州。后第10师团在台儿庄被重创,是为台儿庄大捷。张自忠亦因功升第二十七军团军团长兼第五十九军军长,辖第五十九与第九十二军。
虽然临沂与台儿庄两次战斗均获得胜利,但之后由于日军华北与华中派遣军共派出7个师团与两个独立旅团,从南、北两路在5月上旬切断了徐州西面的交通线,集中于徐州的部队有被包围之虞。于是国军主力于5月18日起往西南撤出徐州,第五十九军负责断后。至6月1日,第五十九军退至许昌后才停止。当武汉会战于6月11日展开时,第五十九军在豫南与日军作战,直到9月6日奉命至潢川以掩护鄂北部队的集结。从6日至18日,第五十九军与日军第10师团(师团长篠塚义男)展开潢川的争夺战。由于日军从16日起对第五十九军施放毒气,且在18日切断了潢川西方的交通线。鉴于已达成掩护的任务,张自忠在19日凌晨下令部队从潢川西南方突围。
1938年10月12日,张自忠因功升第卅三集团军总司令,仍兼第五十九军军长。11月13日,张自忠又被任命为第五战区右翼兵团总司令,所辖部队除第卅三集团军外,还包括第廿九集团军(总司令王缵绪)、第廿八军团(军团长刘汝明)、江防军及若干独立部队等,司令部设于荆门。


作者: zwmpt    时间: 2015-9-22 23:45
全国各大报刊纷纷发表痛斥张自忠的文章,报界一度凡提及必称“张逆自忠”。
可见媒体就是狗仔群体
作者: zwmpt    时间: 2015-9-23 04:15
都已经壮烈殉国了,舆论还说是非壮烈殉国,怎么才叫壮烈殉国
作者: 索弄多杰    时间: 2015-9-23 06:27
zwmpt 发表于 2015-9-22 23:45
全国各大报刊纷纷发表痛斥张自忠的文章,报界一度凡提及必称“张逆自忠”。
可见媒体就是狗仔群体

那帮整天骂人的狗仔队害死无数忠良。




欢迎光临 eNewsTree.com (http://enewstree.com/discuz/)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