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ewsTree.com

标题: 舆论场:《南周》事件 微博成为最后的战场 各方暗战 [打印本页]

作者: 蒋世华    时间: 2013-1-7 15:28
标题: 舆论场:《南周》事件 微博成为最后的战场 各方暗战
由于前一日的集体遭噤声,普遍认为《南方周末》事件会销声匿迹,但5日突然署名“南周编辑部”的公开信在微博平台被诸多大V们疯狂转载。内容含四点:1,望成立调查组彻查;2,望解禁所有因讨论此事被禁言的账号;3,望勿以任何形式打击、控制讨论;4,保留进一步行动的权利。该声明的原文很快被删除。由此,新的一个高潮开始。

  一波未平一波又起

  此公开信,就好比向官方发出的挑战书。而与此几乎同时进入公众视野的,是南方报业集团其他子报刊物的联署声援。其中包括《南方人物周刊》、《南都周刊》、《南方都市报》、《21世纪经济报道》等,不仅要求广东省委宣传部一把手庹震辞职的声音颇为热烈,而且对其所列“罪状”亦是力透纸背。联署直指,“广东省委宣传部庹震部长自上任以来,多次粗暴干涉、打压南方报业传媒集团旗下各媒体的正常宣传报道和舆论监督,独创违背宪法和法律的事前审查制度。庹震部长的所作所为,与信息时代的历史潮流和执政党转变自身作风的努力格格不入,已经成为阻碍广东新闻媒体发展革新、应对新媒体时代挑战的最大绊脚石。”

  这里还有一段小插曲。4日,中国外交部发言人华春莹被问及南周事件,不知是新人没经验还是怎样,一张娃娃脸的华春莹坦言,“中国不存在新闻审查制度”这一回答成了众矢之的。别说多数人都不信,就在一天前,中共官媒《环球时报》社评《有必要冷静思考事件》还明明写着“官方的新闻审查是中国当前媒体生态的题中应有之义”。如此的矛盾,那么是谁更加官方,谁表上意呢?而有趣的是,《环球时报》的这篇社评又草草被撤稿,这是为什么呢?因为不小心透露了中国有新闻审查的媒体生态?就连华春莹就南周事件的回答也未在外交部官方网站上呈现,这又是为什么呢?留下了太多遐想空间。

  最后战场也成雷区

  值得注意的是,自南周事发之后,纵然中国大陆媒体界风起云涌,但都是台下的,各大门户网站及报刊,集体有意识地避开了此事。不得不感叹,或许再多的声讨者、再大的战斗力也终敌不过一纸禁令。微博平台称为了唯一的、最后的战场。而随着南周事件的持续发酵,微博这一战场也成了雷区。截至多维新闻发稿前,新浪、腾讯等微博平台还是对“南周”、“南方周末”、“庹震”等语词限制搜索和强行屏蔽。诸多围绕南周事件所发的评论和观点,均只能采取含沙射影的做法才能免遭删帖厄运。

  梳理一番,令众多大V们和民间意见领袖耿耿于怀的最大肇因,非庹震越俎代庖篡改莫属,紧随其后的,便是官方始终如一的媒体管控。知名网络作家@慕容雪村4日在其个人认证微博上写道,“为保卫一坨屎(网民对庹震的称呼),有关部门已经相继封杀了浦志强、徐昕、周泽等一大批敢言之士,相信还会有更多的人死在这前仆后继的路上,通过此役,有关部门成功地树立了‘特别能战斗、特别敢逆天、特别不怕犯举国之怒’的新形象。让希望者失望,让失望者绝望,让绝望者怒火万丈。岁时深寒,让我们一起翘望雪融花开。”

  对此,曾多次在群体性事件中直接对抗中央的意见领袖且颇具号召力的网络博主李承鹏也按耐不住,通过个人认证微博连发4条微博,直言不讳地表示“力挺南周”,并将庹震部长之举以“如此令人震惊”聊表不解之意。

  接着,这位拥有近660万微博粉丝的大V引用了英国哲学家约翰密尔的《论自由》,来表达对压制新闻出版自由及观点表达的不满。最后不惜直接向庹震喊话——“我信你能修改别人写给新年的献词,我不信你能修改别人写给你的悼词。”

  诸如此类借微博这一最后的战场力挺《南方周末》的声音不绝如缕,相反地,借此契机挞伐南周者亦不乏其人。不过,后者对南周的指责和批驳,透露着一股浓郁的“宿敌”和伺机报仇意味。如左派代表、《乌有之乡》创办者之一的@张宏良4日在微博中以“南方系、法律党是怎么成为流氓的”为开头写道,“当他们批判政府是反对自由民主的专制集权时,会赢得老百姓的拥护而忽略其汉奸立场;可是,当他们享受着政府提供的高官厚禄而大骂被政府封杀的右翼人士反对自由民主时,当他们在作品首发式上大骂作品被封杀的左翼人士是专制走狗时,在人民群众眼里就变成了无耻流氓。”

  如此表述还未能消除这位左派意见领袖对南周的不满,次日,张宏良不惜将“屎盆子”直接扣向了中国整个右派。“中国右派已经知道自己失去了中国人民的同情和支持,不可能在国内发起抗议活动,只能投靠美国,在西方国家发起抗议活动,利用中国‘官怕洋人’的怪圈,向中国施加压力。只是这样一来,中国右派便会越来越更加投靠洋人,越来越更加与中国人民不共戴天。”

  同样作为左派代表的吴法天,也在微博上表达了对南周的愤慨。“有这样一份报纸,它虽然是省宣管的党报,但曾经让读者清风拂面甘之如饴。但不知从几时起,它剑走偏锋,语不惊人死不休,甚至不惜人身攻击和造谣。它号称言论自由,却成为右派公知们的一言堂,不能容忍异见;它号称追求新闻理想,却日益堕落为某些利益集团的舆论工具。庆父不死,鲁难未已,南周!”

  因南周风波失分不值得

  左派出位言词是被压制已久的一次爆发,还是意在借由南周事件收揽民意,在轰轰烈烈的微博战场上已经很难一句道破。然而,就在挺南周派与倒南周派在微博上你一拳我一脚地大展身手之际,中共官媒《环球时报》继呼吁《南方周末》冷静思考后,再次应时应景地对活跃于微博平台的公知们指手画脚。该报5日在题为《微博活跃者也应谦逊,莫高估了自己》社评中,虽然未提及言明“南周事件”,但鉴于近几日微博最热门话题非南周事件莫属,所以胡锡进欲露还休的做法,多少透露着面对中国当前舆论管制的无奈之感。

  该文写道,“我们看到有些微博名人的谦逊和自我克制,但也有一些活跃人士表现得正相反。后一类人不仅把自己当成互联网上的意见领袖,而且以理所应当的全社会意见领袖自居。他们不仅表达意见,而且认为自己的意见是国家必须接受的。接受他们的意见就是民主,不接受他们的意见就是不民主。”此外,在将官方和微博活跃着各打五十大板之后,该报提出了折中的意见——“一方面,国家要重视社会所有意见,包括微博上的意见。与此同时,微博活跃人士不应高估自己对社会意见的代表能力,尤其不应高估在推动中国前进的合力中自己所处的位置。”就此,南周事件的最后一处战场,也被胡锡进打入“冷宫”。

  值得一提的是,与《南方周末》一母同胞的《南方都市报》,也采取了类似于《环球时报》的做法,来间接表达自己对当前舆论生态的意见和建议。

  该报5日发表题为《让无声者有声,让有声者多元》的社评,虽则以“人民日报推出评论版”为由头切入,但却因选用标题嫁接自南周1998年的新年贺词“让无力者有力,让悲痛者前行”一文,且正文部分多处意有所指,所以不免令人浮想联翩。比如文中写道,“媒体要保持生命力,必须摆脱过去那种简单粗暴的代言人角色,只有体恤不同阶层的处境,还原社会真实的意见构成,让无声者有声,让‘异质’者脱敏,才能构建公信力,才能有助于社会的进步。”同时在结尾处发出寄语:“我们期待,在开放包容的中国,无论是人民日报这样的党报还是为数众多的市场化媒体,都能够共享一个更加宽松的环境,能够共有一个更加宽容的平台。”

  不过,不管是南方系的抗争,还是官方的噤声、左右派意见领袖在微博“战场”上的厮打,抑或是环球、南都“打擦边球”之策,都只是南周事件中的一个小小环节。更大的问题和集体焦虑在于,人们开始因此事对盛嚣一时的习李新政产生了反诘和质疑。不难想象,如果诸如此类的事件持续累加,好不容易建立起来的新政美好图景,会否随之发生裂变,也就不再仅仅是一句危言耸听了。
作者: 赵岩秘书    时间: 2013-1-7 18:57
危言耸听。
南周事件没有这么夸张。连这么点风波都摆不平,习近平能够混到今天吗?




欢迎光临 eNewsTree.com (http://enewstree.com/discuz/)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