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ewsTree.com
标题: 习大大为啥点赞家庭林场 [打印本页]
作者: 冯程程 时间: 2015-5-28 01:04
标题: 习大大为啥点赞家庭林场
家庭林场属于家庭农场的范畴,是家庭农场的一大类型,是以林农家庭投入为主,经营自有和流转的林地,从事林业规模化、集约化、商品化生产经营,是在林业承包责任制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林业生产经营形式,有自营和承包形式。
1989年元旦后,晴空万里,时任宁德地委书记的习近平坐着老旧车,沿着周宁县沙土路到后洋村看望造林带头人黄振芳。说起黄振芳,习近平并不陌生,1988年年中习近平在调研闽东九县发展情况时,对黄振芳的造林事迹给予肯定,并在《摆脱贫困》一书中总结道:“周宁县的黄振芳家庭林场搞得不错,为我们发展林业提供了一条思路”。黄振芳给我们提供什么思路呢?
艰苦奋斗的传统。靠山吃山靠水吃水,1983-1985年,黄振芳靠艰苦奋斗,用三年时间造林1207亩,其中速生林114亩,种植面积为全县之冠。为解决资金短缺难题,除了向银行贷款,善于思考的黄振芳开始尝试在速生林中套种马铃薯、玉米、魔芋、茶叶等作物,采取“以短养长”的方式,既增加了前期收入、提高效益,又有效的利用了土地资源、优化了土壤环境。原来地质灾害频发的荒山,变成一片蓊郁,影响带动了附近村民造林脱贫致富,带动了产业发展。黄振芳开山造林,体现了敢于创新的胆识和坚忍不拔的精神,蕴含着滴水穿石的闽东精神,得到习近平接见,也被戏称为十大“农业大王”之一。习近平还邀请他上讲台给宁德干部作报告,这是“泥腿子”从来没有过事,也可以说是开天辟地了。只要有才能,有一技之长,习近平就欣赏。早在1982年,经习近平提议,对正定县知识分子进行三次大普查,对各行各业技术人才进行登记造册,建立了正定有史以来的第一本“人才账”,农民可以评技术员,农民黄春生曾培育出“冀棉2号”优种,被录取为助理农艺师,从乌鸦变凤凰,飞上了枝头。习近平深知中国是农业大国,手里有粮心中不慌,关键靠农兴农,所以他对农民兄弟特别爱护。
敢做善成的勇气。前人栽树,后人乘凉。干事创业就需要我们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更要提倡艰苦奋斗精神,并作为自身基本政治素质,这样才能引领和组织各级党组织、广大党员干部群众,进一步解放思想、坚定信心、真抓实干、创新突破。黄振芳作为一个普通群众,能做到宁德地区种林致富的领头人。作为一名党员干部,更要坚定地把“为官一任、建功一方”当作政绩追求,真正把“为了谁、依靠谁、服务谁”当作从政之本,以忠诚之心对待党的宗旨,以敬畏之心对待手中权力,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凡治国之道,必先富民。民富则易治也,民贫则难治也。这也是习近平树立黄振芳的典型意义所在。不怕矛盾复杂、不怕任务艰巨、不怕责任重大,敢于挑起重担,敢于克难制胜,敢于奋勇争先,开山辟路,遇水架桥,变压力为动力,善于在逆境中发现和培育有利因素,夙兴夜寐思改革,废寝忘食谋发展,才能为党分忧。
生态文明的涵养。所谓兴利者,利农事也;所谓除害者,禁害农事也。保护地球家园,是每个国家、每个民族、每个公民的共同责任。习近平多次强调:“要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把不损害生态环境作为发展的底线。”种下的不仅仅是绿色之树,长出的不仅是成片森林,更是生态之树,如饮水的供给、农业的灌溉、生态的改良、气候的改善、产业的发展和农民的致富。不仅仅是在保护碧水蓝天,更是在保护文明,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和幸福指数。习近平在《摆脱贫困》一书中指出:“所谓‘绿色工程’就是依托荒山、荒坡、荒地、荒滩,发展开发性立体种植业,实行集约经营,专业协作。”黄振芳在不毛之地垦荒造林,考虑的不仅是致富,为生态建设也贡献了力量。习近平从系统与经济学角度关注生态文明建设,这种关注,就是久久为功。这不仅与党的十八大提倡家庭农场建设,还有与他提倡“绿色化”理念不谋而合。习近平始终关注生态文明建设,真心推进“绿色化”,怎么不让老百姓感动呢?
欢迎光临 eNewsTree.com (http://enewstree.com/discuz/) |
Powered by Discuz! X3.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