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ewsTree.com

标题: 春节贴“福”的由来与传说 [打印本页]

作者: sunrade    时间: 2015-2-9 18:41
标题: 春节贴“福”的由来与传说
网络图片
  火红的春节,少不了“福”字,很多人要写“福”字,家家户户要贴“福”字,希望新的一年福气多多。“福”字左边偏旁“礻”表“示”意,右边“一、口、田”,《说文》中“一”是“房梁”,“口”是“人口”,“田”是有田有买卖。一个“福”字,意蕴丰富,年味浓浓,包含着中华民族生活情感与追求的全部和极致。
  相传,春节贴“福”之风起源于周朝初姜太公封神之时。当各路神仙都分派妥当之后,姜太公那丑陋、粗俗的老婆也伸出手来讨要神位。姜太公无奈,便把她封为“穷神”,并规定凡是贴了“福”字的地方都不能去。于是,每到过年之时,老百姓便家家户户张贴“福”字,燃放鞭炮,驱赶这位不受欢迎的“穷神”。
  现存春节贴“福”最早的文字记载,出自宋代吴自牧的《梦梁录》,可以追溯到古代的桃符和宜春贴。据《梦梁录》记载:“岁旦在迩,席铺百货,画门神桃符,迎春牌儿……”;“士庶家不论大小,俱洒扫门闾,去尘秽,净庭户,换门神,挂钟旭,钉桃符,贴春牌,祭把祖宗”。文中的“贴春牌”即是写在红纸上的“福”字。由此可知,贴福字的风俗,至少从南宋已经开始,历史可谓悠久。
  据载,古人大门上的“福”字,从来都是正贴的,所贴“福”字也是郑重不阿、端庄大方。倒贴“福”字的情况也有,但多用在两个地方:一为水缸和土箱子(即垃圾箱)上,二是为屋内的柜子上。目的是为了避讳,用“福至”来抵消“福去”。现今人们过年时不约而同地把“福”字倒贴,取其“倒”和“到”的谐音,意为“福到”,实则是个将错就错的“口彩”,源于民间流传的三种有趣传说:
  一说与朱元璋有关。相传朱元璋打算用“福”字作暗记杀人。好心的马皇后为消除灾祸,就令全城大小人家在天明之前在自家门上各贴上一个“福”字。朱元璋第二天下令的时候,发现家家都贴了“福”字,无法辨明哪是要杀的人。但有户人家不识字,竟然把“福”字贴倒了。朱元璋便下令将倒贴福字的一家人立即处死。马皇后一看事情不好,灵机一动,说:“人家知道您今日来访,故意把福字贴倒了,这不是‘福到’的意思吗?”朱元璋一听觉得有道理,便下令放人,一场大祸终于消除。从此人们便将福字倒贴起来,一为求吉利,二为纪念马皇后。
  二说与恭亲王有关。某年除夕,大管家按例写了几个斗大的“福”字,叫人贴在王府的大门上。有个家丁目不识丁,竟将“福”字头朝下贴上。恭亲王福晋十分气恼,欲鞭罚惩戒。大管家见状忙跪倒陈述:“奴常听人说,恭亲王寿高福大,如今大福真的到(倒)了,乃喜庆之兆。”恭亲王一听,觉得言之在理,心想:怪不得过往行人都说恭亲王福到(倒)了,吉语说千遍,金银增万贯。于是转怒为喜,各赏管家和家丁50两银子。后来,倒贴“福”字之俗由达官府第传入陌巷人家,贴过后都愿过往行人或顽童们念叨“福倒了!福倒了!”以图吉利。
  三说与慈禧太后有关。清光绪某年腊月二十四,翰林院的翰林们遵照旧例写了不少庆贺春节的对联送慈禧太后过目。太后见其中连个“福”字都没有,一点都不高兴,要求翰林们回去各写几个“福”字再来交差。随后,太后从一大堆“福”字中挑了几张写得好的,让大内总管李莲英带着太监到宫内各处张贴。谁知有个太监不识字,把一个“福”字贴倒了。第二天,太后出来欣赏对联和“福”字,正巧看到,刚要发怒,脑子转得快的李莲英急忙上前说:“老佛爷请息怒,这是奴才有意把它倒着贴的。这‘福’字倒贴,就是‘福’倒了。福到了,不是大吉大利吗?”慈禧听后,转怒为喜,不但没惩罚那个太监,还赏了他几两银子。
  在一年一度的春节来临之际,了解一下春节贴“福”的由来与传说,感悟“福”字中的文化魅力和浓浓年味,学会张贴“福”字正确方法,也是对传统文化和过年风俗的一种传承和弘扬。无论城里还是乡下,也不论正贴还是倒贴,一个简简单单的“福”字,已成为最纯粹最深切的春节符号,包含了中华民族全部的生活理想,让所有的人都贴而乐之,纳祥进喜、福到财到、大吉大利。


作者: lydia    时间: 2015-2-10 02:40
春节到,福气来。




欢迎光临 eNewsTree.com (http://enewstree.com/discuz/)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