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ewsTree.com

标题: 《国家科学评论》:转基因作物在中国 [打印本页]

作者: 爱相随    时间: 2014-12-30 06:10
标题: 《国家科学评论》:转基因作物在中国
中国科学杂志社 发表于  今天15:32

(作者:邱瑾 翻译:徐丁尧)近些年,转基因作物及相关问题在中国乃至世界都引起了强烈的关注和争论。转基因技术的发展、转基因粮食的安全性及推广的可行性、转基因监管政策的制定、转基因伦理问题等等方面的争论使得转基因作物在中国成为一个复杂而影响广泛的问题。

中国人均耕地面积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40%。未来20年,我国需要增加30%到50%的粮食产量以满足人口不断增长的需求。由于常年的虫害、作物病害、土壤污染和退化、水资源短缺以及劳动力流失,农业部门面临艰巨的任务艰巨,这些问题也会随着气候变化而加剧。

为保障食品供给,转基因技术在中国受到日益关注。2008年,中国启动了一项为期12年、投资250亿元的计划,以推动转基因技术的研究与发展。但6年过去了,项目进展的缓慢以及公众对转基因的误解使得中国科学家们倍感失望。同时还有,一些社会科学家和非政府组织则担心这些转基因技术提议者是“只见树木不见森林”。

近日,《国家科学评论》(National Science Review,NSR)组织了一次关于转基因作物的专家讨论会,这次转基因论坛由NSR常务副主编蒲慕明主持。他与5位不同领域的与会者一起讨论有关转基因技术的诸多问题。参加此次论坛的专家包括:

蒲慕明(主持人):神经生物学家,美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现任中国科学院神经科学研究所所长,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Paul Licht杰出生物学讲座教授。

刘兵:清华大学科技与社会研究所教授。科学史理论家,科学传播研究学者。

卢宝荣:复旦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生态与进化生物学系主任,国家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委员会委员。多年从事小麦族、大豆和稻属野生近缘种的分类、系统演化、保育、研究和利用。

张兰英:梁漱溟乡村建设中心主任,“农民在地种子选育和共享网络”负责人之一。

周云龙:农业部科技发展中心研究员,国家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委员会委员。

朱祯: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研究员,主要方向为植物功能基因组学与基因工程技术。

他们就中国的转基因现状、政府与公众对待转基因的态度、转基因的安全性、转基因对环境和生态的影响阐述了各自的观点,并由此展开了一场讨论。

中国政府对转基因技术持怎样的态度?

朱祯:目前,粮食安全问题在中国十分紧迫。随着人口增长,这一问题会更加严重。这就是为什么中央一号文件,即中央政府每年第1份政策文件,在过去几年一直聚焦农业问题的原因,其中特别提到了种子产业和转基因技术。政府确实意识到转基因技术对于解决民众粮食问题的重要作用,而且大力投资转基因的其研发工作。

卢宝荣:这与全球转基因技术的快速发展相一致。2013年,转基因作物的种植面积已达到1.75亿公顷,相当于全球耕地面积的11%以上,比上一年度增长3%。

朱祯:中国的转基因技术研究取得了巨大进展,数以百计的田间试验被批准实施,6个转基因作物已被批准用于商业化生产。2009年,政府为2个转基因水稻品种颁发了安全证书,但它们可能不会进入市场。自Bt棉花取得巨大成功之后,转基因作物的商业化种植在中国已经停滞多年。

卢宝荣:的确。中国去年的转基因作物种植面积为420万公顷,排名由10年前的第4位降到了第6,主要种植的是Bt 棉花,排名前5位的分别是美国、巴西、阿根廷、印度和加拿大。即使是在陆地面积比中国小得多的巴基斯坦和南非,转基因作物的种植面积去年也接近300万公顷。中国正面临被世界其他国家超越的风险。

朱祯:这将对粮食安全造成严重影响。中国每年进口近7000万吨的玉米、大豆和油菜籽,相当于中国所有作物总产量的12%左右。如果不借助转基因技术大幅提升产量,中国对作物进口的依赖程度将继续增长。这是一个严重的粮食安全问题。

图片来源:163.com

尽管有政府的大力推进,为什么中国转基因作物商品化的进程依旧缓慢?

周云龙:公众对伦理和生物安全性问题的关注是重要原因。我们发展转基因作物是为了保障国家食物供给安全,最终将提供给消费者。当然,即使它们是安全的,如果没人买也沒有意义。除非公众态度发生比较大的变化,否则政府在批准转基因作物的商业化生产会面临非常大的困难。

有关转基因作物的争论在中国异常激烈,而且两极分化越来越明显。其潜在原因是什么?

卢宝荣:在过去5年,公众的态度由基本中立转向了否定。最近,我们做了一项调查,发现大多数人们并不了解转基因技术是什么,但却反对其商品化。作为科学家,我们并没有很好地将转基因技术及其重要性传播给公众。

朱祯:关于转基因作物的争论是一种进步的表现,说明中国的民主进程有所改善。与几十年前相比,人们要求在重大公共政策方面有更大的发言权,特别是关于居住环境和食品方面。但是,他们应当多听听专家的意见,包括科学家和经济学家,他们会告诉你转基因技术的价值以及它的安全性。

周云龙:科学技术的突破在初期往往备受争议。中国经济已经发展到一定阶段,大多数人的基本生存已没有问题。公众真正关心的是食用转基因食品是否安全,不仅仅是对他们自己,也包括对他们的后代,以及转基因作物是否会对环境如生物多样性等造成破坏。在公众还没有得到正确的信息时,他们更容易被那些声称转基因农作物不安全的负面报道所影响。

张兰英:公众关心的另一个方面是转基因技术会不会使农民和国家粮食生产过分依赖于一些生物技术公司,以及它们会对地方品种、传统农业和本土文化造成什么样的影响。此外,人们想保留他们在选择吃什么上的权力,特别是涉及到主食问题时。这是一个必须尊重的基本自主权。他们不能也不愿接受将转基因食品,尤其是转基因水稻,强加于他们身上。这就是为什么强制标识是绝对必要的原因。

刘兵:有关转基因作物的争论不仅涉及科学或经济学,它更涉及到包括科学与社会的关系、伦理、文化、传统甚至宗教在内的一系列问题。一个主要问题是,中国仍然使用着一种过时的科学传播方式,即科学家们把他们的科学发现告诉公众,公众再被动地理解和接受。这种方法存在很大问题,且效果极差。较好的方法是在专家和诸多利益相关者之间展开一场包括不同观点与主张的平等对话。

蒲慕明:这个讨论非常有意思。我们的确需要在诸多利益相关者之间展开更多的平等对话,而不仅仅是由科学家单方面传达给公众。中国的媒体缺乏这种理性的探讨,对转基因技术都很片面,不是“挺转”就是“反转”,这在一定程度上助长了两极分化。

中国关于“挺转”与“反转”的对立。图片来源:caixin.com

刘兵:对专家的严重不信任也导致了这种针对转基因技术的激烈争论。科学家们一直在说转基因作物是安全的,但并没有说服公众。有些人怀疑那些专家是否是利益共同体的一部分,将会从转基因作物商品化过程中获得经济利益。而在一些问题上缺乏透明度,比如谁是国家生物安全委员成员,安全评估如何操作,商品化决策如何制定、是否考虑到不同意见等,也加剧了这种疑虑。

朱祯:我同意我们在与公众交流时应当采用一种更加互动的方式。选择权也很重要:我们不会因为某种食物安全,就强迫人们去吃它。但是我们不能忽视一个严酷的现实,粮食供给的需求是巨大的,在世界许多地方,很多人们仍然生活在贫困线以下。当我们过分强调选择权的时候,是不是也剥夺了人们的基本生存权?在伦理讨论时,我们是否也应该考虑到这些呢?

周云龙:我们不可能说服每一个人。因此,决策应该由谁来做呢?我想政府和一些国际组织必须起主导作用。否则,如果要考虑每个人的意见,我们将无法前进。个人权利和集体利益是同等重要的。

卢宝荣:很多错误信息的流传使得一些公众对转基因作物产生担忧。例如,大多数人并没有意识到,根据中国的生物安全法规,所有源于转基因作物的食品都必须带有标识。对转基因水稻也会采取强制标识,这样,消费者就可以选择了。

朱祯:有关转基因的争论涉及许多问题。但我们首先要考虑的最基本问题是:转基因作物是否安全?答案必须基于确凿的科学证据。

那么我们所了解的关于转基因食品对人类健康的潜在影响有哪些?

朱祯:人类食用来源于转基因作物的食品已经有将近20年了,并没有出现过安全问题。

周云龙:中国每年进口近7000万吨转基因玉米、大豆和油菜籽。转基因食品已经进入世界各国包括我们的食物链。

刘兵:我认为不应当笼统地讲转基因作物安全与否,这取决于大家谈论的是哪种转基因作物。

朱祯:确实如此。转基因是一种技术,它是中性的,安全与否取决于向作物中引入何种基因。如果转入的是毒素基因,那它肯定是不安全的。

卢宝荣:的确。在进行生物安全性评价之前,我们不能判断转基因作物是否安全。生物安全评价必须遵循个案评价原则,这是中国及世界各地通用的准则。转基因技术育种与传统育种并没有实质性的区别,只是更有针对性、更高效,它能跨越物种繁殖屏障。目前世界上已商品化的转基因作物主要有两类:一类是通过遗传修饰,使一种叫苏云金芽孢杆菌产生的Bt蛋白高效表达,这种蛋白可以杀死鳞翅目害虫;另一类是通过修饰产生高效表达的EPSP合成酶,使作物对除草剂产生抗性。广泛的研究和近20年的商品化种植都证明,无论是Bt作物还是EPSP作物,它们对健康和环境都不会产生不良影响。

美国加州种植的Bt转基因棉花(下图左)。图片来源:ucanr.edu

张兰英:我认为事实并没有那么黑白分明。2012年,一项由法国科学家Gilles-Eric Seralini开展并发表在 Food and Chemical Toxicology 杂志上的研究证实,经过两年的饲养实验,EPSP玉米诱发了大鼠肿瘤和其他一些严重疾患。一个有争议的举动是,该杂志1年后以“未得到明确结论”为由撤销了这篇论文。而该论文2014年6月又重新发表在了另一本同行评议期刊Environmental Sciences Europe上。我想科学界并没有达成一致。

朱祯:Seralini 的研究以及其他类似的研究,都被主流科学家们普遍反驳。直到现在,也没有一个确凿的证据证明转基因食品可对人类或动物健康造成威胁。

刘兵:我同意张老师的观点,转基因作物对健康的影响仍是一个悬而未决的问题。大多数现有的转基因作物被用作动物饲料或加工后食用。这些作物没有任何一种能够达到水稻在中国使用的程度。因此,即使至今尚未出现由转基因食品而引发的健康问题,也并不意味着Bt水稻就是安全的。世界上没有一个国家,包括比较热衷转基因作物的美国,让一种转基因主粮商品化。

张兰英:Bt抗虫蛋白是一种毒素。Bt农药也来源于同一化学物质。我认为公众对Bt水稻的忧虑是可以理解的。

刘兵:我的确认为3个月的大鼠实验不足以打消公众的顾虑,让他们相信一辈子一日三餐地吃含毒素的大米是安全的。如果最后发现Bt水稻对健康是有害的,其大规模种植将带来难以想象的后果。





欢迎光临 eNewsTree.com (http://enewstree.com/discuz/)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