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ewsTree.com
标题:
劣文产系列(七) 红楼渣男猜二臣之一奇趣(癖)
[打印本页]
作者:
酒哥
时间:
2014-12-7 09:52
标题:
劣文产系列(七) 红楼渣男猜二臣之一奇趣(癖)
本帖最后由 酒哥 于 2014-12-16 16:15 编辑
稍微谈些劣文产红楼渣男猜二臣。从其
心理
扭曲
变态所形成机制原因谈起。大致的思路和关键词是:
低层受骗的山东女 与 来自文明之乡的男 所造就的产物之心理成长过程:自卑与自尊搏斗;
年轻时成长时较低劣的大环境(所在地区)但较为优越的小环境(在该地区里较为优越的城市和父母单位);
因所在地区相对(与其父辈的故乡相比而言)较弱竞争力而得地区状元及以地区差名额入北大、入北大发现自己能力很差:
接受现实或掩耳盗铃?
现实选项:不得不报考低几级的大学的研究生(评:这是好的正确的),
也希望沾点父辈人才辈出的故乡的灵气(评:愿望是好的,但大脑成长发育期已错过);
也希望从父辈的故乡那里找到一蹴而就的方法,让自己变得有灵气(评:不正确,不存在这样的方法或东西)。
不必多说,猜二臣的期望落空了。但自尊心和人格已形成。接着走“假才子”通常走的路:
自知(或不自知)不能掌握到要点、无能力在任何一个领域深入钻研下去以致认识和理解不能够有稍微有一点点深度,
就找几块薄板,在好多地方都打些很浅的小眼,举说,诗、书画等。在这些领域的入门初级接段,(与科学比)较为缺乏客观标准。
弄些初等的东西别人很难说他差。其实他在这些领域或任何其他领域他都无法深入下去,能力不够。
从上网时间及人格心理上分析猜测 红楼渣男猜二对其妻心理上的自卑:
其妻在智力上文化上见识上等高于他,文化来源上绝对高于猜贰臣母亲方,不低于猜贰臣父亲方
(很可能从中国文化角度保有更多的元素,例如广东台湾什么的,猜测这也是猜贰臣自卑反社会反文明人格形成的一个重要
原因),但由于女性和社会的原因没有较为理想的职业(运气不是太好),经济上需依赖他。
俩人怎么走到一起去的?
猜测:国内同事、或父母辈(因下放、分配)同事而致的中学同学(青梅竹马)。
基本上应该是这样(这么推理是因为感觉其婚姻比较平淡无味但靠实基础稳固无怨言等)。
这些形成了红楼渣男猜二臣之一奇趣(癖):喜欢在老女人面前卖乖,特别是喜欢的别人的(中老年)妻子们面前卖乖。:)
有时间可再聊些。
金秋麦浪、红楼渣男猜贰臣、美低尖、淡定老卢瑟、泼皮。。。
作者:
酒哥
时间:
2014-12-7 11:40
本帖最后由 酒哥 于 2014-12-7 11:58 编辑
从其政治经济历史观点立场及其个人(艺术)品味看,应有少部分(几分之一的)满或蒙或契丹或突厥或匈奴等血统。推测这应该来自其母系的山东(不是那么孔孟的山东,是五胡乱华后部分被胡化的山东,孔孟之乡早就已是物是人非了)。
这一点倒不是最重要的因素和考量。劣质文化和内心冲突后劣胜优,知道自己智低但不真正从内心接受这点起怨恨进而
反社会反文明------这点才是关键。
作者:
酒哥
时间:
2015-3-8 09:57
猜贰臣的科学态度、品德与论证方式
回答: 语迟犹可训,猜想不可雕 由 愚人_ 于 2014-12-15 19:45:55
是,猜贰臣不可救药。但性质态度上更为恶劣,没有基本的科学
态度,人品有问题。作科研基本态度和素质
就是事实是什么就是什么,
自己错了就赶快承认,改正。没有死硬着一定“证明”错的也是对的,
还一定要让别人承认自己的错是对的。讨论争论的目的不在于
自己是对是错,而在于弄清事实和真理。发现真理事实的之前一定
会经历许多错误。认识这些错误其实也是认识真理的一部分。
猜贰臣的恶劣质表现在至少这两方面。
一是明知自己有实质性的错,但死僵着,
而且设法要证明他的实质错是对的。
记得早期还未上网写贴时,看他在“论证”:
“在文献中,也经常用 A《--B表示A推出B”。
论证了半天, 没有人响应(这可能是他离开那坛原因之一),
这事也太明显太简单了,没有模糊的空间。
若是别的不太容易一下子说清楚的事,
还不知道他要装模作样捣浆糊论证到到什么程度。
二是论证自己的“错是对”时,或“论证”别人错时
用找所谓的“硬伤”办法攻其一两点不及其余不及对方主要点。,
似乎找到对方一两处小的硬伤对方的主要观点或全部观点论证
就全不成立了。这主要还是由于只对赢对方有兴趣,
对事实真相 对事情真相究竟是怎样的没有兴趣。
我举个例子来说明上述观点和差别。
G.Perelman 用他发表于网上的三篇文章
解决了Poincare 猜想和 Thurston几何化猜想。
过程非常简略。也有些小“错”。也有些不是错的“错”。
按猜贰臣的“硬伤”论证法,因了这些错,这三篇文章基本作废。
我今天有点空就花一点时间来小心解释其中的一些“错”。
先讲个容易懂的。以后有时间再讲其他。
在
http://arxiv.org/pdf/math/0211159v1.pdf
第16页第9行的式子中Perelman 漏掉了一项。
下面以D代替文章中的倒三角。他算漏掉了
2Ric (D_YY,X)这一项。
为什么呢?因为尖括号是指内积,
这个内积是tau的函数随tau变化,
故求对tau的偏导数时加上这项。
因此那行应是五项而不是4项。
(Perelman式中的前两项是由对tau的联络导数在曲线上的诱导导数与度量的相容性 产生,
后两项是由二阶的对tau的联络导数在曲线上的诱导导数
与对曲线切向量场的导数的差异(D_{\tau}-D_X})D_YY所产生)。
出现2Ric 是因为度量对\tau求导后是2Ric
(反向Ricci 流, tau=T-t,t是时间。 )
那么Perelman是不是错了?是的这里是错了。
但他要用的(7.7)(第12行及第13行)式是对的。
而他下面(第14行)又说了他得到这个正确的式子是因为他扔掉了一项。
(where we discarded the scarlar product of
-2D_YY with......)。怎么能平白无故就扔掉一个重要项?
Perelman 没有解释。 他似乎又“错”了。
那怎么(7.7)会对?
原因是他推出(7.7)需用(时空)L-测地线方程(7.2) (第15页),
需要用左端其他项代替第一项,但如果刚才没算漏的话,
算漏的的一项正好与左端最后一项相消。
他仍掉的正是由(7.2)式左端最后一项产生的。
如果是猜贰臣这类,漏重要项时就会发难:硬伤,硬伤。赢了。
对方说他扔掉一重要项。更是硬伤。
但是这里我看到的不是硬伤,而是我自己与Pereman的差距。
为什么他敢扔掉这项?这说明他从某个高点(比如说从热力学或
某个直觉)能看出来,这项是不起作用的或可以忽略。
而我好几年了至今仍看不出他是怎么看出这项不起作用的,如果算漏的话。
能看出这点,认识明显会深化几层。
再举个例子。陶哲轩(Terence Tao)在网上发表的几何notes
有不少的“小错”,有些错实际显示他对那部分缺乏真正的理解和
把握。揪他的这种“硬伤”很容易。但这种“赢”有意义吗?
首先,没有人是万能的不犯错的。也没有人在所有的方面都
是顶尖专家,有错不奇怪,即使他是天才。
第二他的notes 只是给研究生开课用,不是在真正地在研究这些,
理解上自然有点偏差。如果他真要做这方面的研究,
事情不会是这样。第三阅读他的东西不是为了找“硬伤”,而是要
看可取之处,比如说,他作为多方面的专家,如何从分析、数论等
诸多方面来看几何。
先说这些。匆匆草就。。。。。。
引文: Perelman的文章
欢迎光临 eNewsTree.com (http://enewstree.com/discuz/)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