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ewsTree.com

标题: 中国8万吨模锻压机助力歼11:有人欲刺探 [打印本页]

作者: Bunny    时间: 2014-10-2 21:59
标题: 中国8万吨模锻压机助力歼11:有人欲刺探
 简单的蓝色工装上衣,更简单的牛仔裤,轻便鞋子。陈晓慈在狭小的办公室里,站起来热情地向我们记者伸出手。他“颇为惭愧”地说,你看我连块表也没有,你们都戴着表,都是“表哥”啊!
  
  在德阳,重工之城里的中国第二重型机械集团公司(以下简称“二重集团”),副总工程师陈晓慈与几十位工程师攻城拔寨,终成今日——他们的作品中就包括8万吨模锻压机。
  
  二战后,飞机作用凸显,如今军机对于战争结果有决定性意义。但制造飞机起落架、主梁等大型航空模锻件,都需要得力的“大压机”。上世纪70年代,美、俄、法分别有了5万吨、7.5万吨以及6.5万吨“大压机”。
  
  8万吨“大压机”的列装,使中国成为拥有世界最高等级模锻装备的国家。
  
  谈起“大压机”往事,二重集团副总经理闫杰对我们回忆:新世纪初,中国工程院院士师昌绪上书国家领导人,建议围绕大飞机项目的保障能力课题,研制大吨位压力机。 “大压机”的梦想开启了。
  
  一生中要做成一件事
  
  中国和二重集团的“大压机”梦想,应该回溯到上世纪50年代。
  
  1958年,作为中国三线建设项目、“一五”重点项目,一个名叫西南重机厂的企业开始在四川建造。
  
  在它周边还有诸如东方电气、东风汽轮机厂等一大批三线企业——中国领导人希望它们造就“中国的乌拉尔工业区”。
  
  在1964年国务院的一份通知中提到,国家为该厂设计的生产任务是:年产“大型火炮100门(战时300门),航空锻件一万零四百吨??”
  
  原一机部的报告中说:“这是我国自行设计的第一个军品生产与民品生产相结合的现代化重型机器厂。”
  
  几番停建,二重厂的铭牌最终被挂起时,已是1971年。这期间如闫杰所述,开始有职工万余人,后来7000人“泪别二重”。
  
  1965年到二重集团时,一级技术员褚荣国每月可以拿92元工资,10年后才涨了10元。
  
  这位如今82岁的老工程师对我们记者回忆起那时候人们的干劲:“单纯,敬业,一分钱奖金也没有,但晚上设计院灯光都亮着。”
  
  在德阳,他一家三口挤在12平方米的房子里,直到1972年。





欢迎光临 eNewsTree.com (http://enewstree.com/discuz/)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