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假设 (x , y , z) 为一个解并且 HCF(x , y) = 1,y 为偶数,则 x 2 = a 2 - b 2,y 2 = 2ab ,
z = a 2 + b 2, 其中 a > b > 0, HCF(a , b) = 1, a、b 的奇偶性相反。
由于 x 2 = a 2 - b 2 是奇数,得a 必定是奇数,b 必定是偶数。另外亦得 x 2 + b 2 = a 2,再从此得。 x = c 2 - d 2 ; b = 2cd ; a = c 2 + d 2,其中 c > d > 0,HCF(c , d) = 1,c、d 的奇偶性相反。
因而 y 2 = 2ab = 4cd(c 2 + d 2),由此得 c、d 和 c 2 + d 2 为平方数。
于是可设 c = e 2 ; d = f 2 ; c 2 + d 2 = g 2,即 e 4 + f4 = g 2。换句话说 (e ,f , g) 为方程 x 4 + y 4 = z 2 的另外一个解。但是,z = a 2 + b 2 = (c 2 + d 2 )2 + 4c 2d 2 > g 4 > g > 0。即是说如果我们从一个z 值出发,必定可以找到一个更小的数值g 使它仍然满足方程 x 4 + y 4 = z 2。如此类推,我们可以找到一个比g 更小的数值,同时满足上式。
但是,这是不可能的!因为z 为一有限值,这个数值不能无穷地递降下去!由此可知我们最初的假设不正确。所以,方程 x 4 + y 4= z 2 没有正整数解。(证毕)
推论:方程 x 4 + y 4 = z 4 没有正整数解。
解:假如 (x , y , z) 为该方程的解,则 (x , y , z 2 ) 将会是方程 x 4 + y 4 = z 2 的解。这是不可能的!(证毕)
N = 3 的情况是瑞士数学家欧拉在1770年给出的,可是在细节上还有点缺憾。
德国数学家高斯完成欧拉的证明。他引入了复整数的概念,即形如 a + b 根号-k,其中 a、b 为整数,k 为正整数。
由于热尔曼已经告诉数论家们怎么去攻克完整的一批素数。14年后,法国人加布里尔·拉梅作出了一个突破性工作。他对热尔曼的方法作了一些补充,证明了n=7。拉梅宣布他差不多就要证明费马大定理了,几个星期后他会发表一个完整的证明。另一位大数学家奥古斯汀·路易斯·柯西(Augustin Louis Cauchy)也紧随其后说,要发表一个完整的费马大定理的证明。
1929年英国数学家莫德尔(Lewis J. Mordell)提出著名的猜想:亏格的代数曲线上的有些点数目只有有限多个。1929年西格尔证明 g>=2 亏格的代数曲线上的整点(即坐标均为整数点)数目只有有限多个。当然,一般有理数的数目要比整点数目多得多。
1983年,德国数学家法尔廷斯证明了莫德尔猜想。他的证明用到了多位数学家的成果。他的结果被认为是上世纪的一个伟大定理,他因此而获得1986年的菲尔兹奖。从莫德尔猜想我们推出:如果xn + yn = zn有非平凡的互素的正整数解,那么解的个数只有有限多个。希斯-布朗利用莫德尔猜想,证明了对于几乎所有的素数,费马大定理成立。
1929年英国数学家莫德尔(Lewis J. Mordell)提出著名的猜想:亏格的代数曲线上的有些点数目只有有限多个。1929年西格尔证明 g>=2 亏格的代数曲线上的整点(即坐标均为整数点)数目只有有限多个。当然,一般有理数的数目要比整点数目多得多。
1983年,德国数学家法尔廷斯证明了莫德尔猜想。他的证明用到了多位数学家的成果。他的结果被认为是上世纪的一个伟大定理,他因此而获得1986年的菲尔兹(Fields)奖。从莫德尔猜想我们推出:如果xn + yn = zn有非平凡的互素的正整数解,那么解的个数只有有限多个。希斯-布朗利用莫德尔猜想,证明了对于几乎所有的素数,费尔马大定理成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