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想像中的台北不大一样。脑海中自行勾画的台北,还滞留在八九十年代的琼瑶小说中,它是从阳明山顶一眼望下去的点点灯火,是传说中捷运上的一首首散文诗,是电影《悲情城市》里,古老而又奇幻的九份------ 总之,台北,就应该是一座浪漫而有诗意的城市。
可眼前的台北,远远没有现如今的北京那么光鲜靓丽。这所旧旧的城市,在夕阳的映衬下,街道显得无比狭窄,建筑物高低参次不齐且略显老旧。西门町人声嘈杂,随处可见“耶稣的血,洗净我们的罪”,“不虐杀宠物”等等标语。最刺眼的,是“拥护台湾独立,实现祖先梦想”,看得人心中一阵刺痛。其实,如果不是时刻提醒自己:这是在台北。那种熟悉的感觉,会让人不由自主地误以为是在本土。与港人身上散发的浓浓港味相比,台湾人的衣着打扮,言谈举止,同大陆并无多少差异。旅途中遇到一个浙江男孩子,说话同样地柔和软糯, 彬彬有礼。若不是听过他的自我介绍,真的分不清他到底是来自大陆还是台湾。
但这样的台北却依旧是温婉可人的。无论走到哪里,耳边总会听到两个字:对不起,谢谢。哪怕只是买东西,卖家也会对你说:谢谢! 如果人与人之间的距离不小心离得过近,就会有人及时退开一步,说:对不起。而当你在街头对着地图不知所措的时候,常常有好心人主动迎上并提供帮助,这也大抵是来自儒家文化的传承吧?
旧旧的台北,正如大街小巷的美食招牌所宣传的那般:浑身上下都散发着“古早味道”。
据说,“古早”这个词在福建闽南地区以及台湾地区用的比较多,用来形容有一段历史,被人怀念的东西,通常工艺简单但用料十足。用中国北方话来讲:是老辈子的味道。而台北的恋旧,其实可以扩展到整个台湾,只需呆上几天,就可深切地感觉到:这座岛屿对中华文化的眷恋与自豪感。
走进书店,随便翻看一本中文书,虽然是繁体字,却并不太妨碍阅读,总能够猜出它的发音与字义。出去买水果,台湾依然实行旧的计量制:1台斤=16台两=600公克。也就是说,在台湾,半斤依旧是八两。那种陌生的熟悉感,犹如邂逅了祖先。
坐出租车,同台北的司机侃政治。在谈到两岸关系时,司机师傅说了一句让人印象深刻的话语:“无论如何,中华民族都不要自相残杀”。“中华民族”四个字,听的人感慨万千:是的,全世界的华人遍布世界各地,可无论走到哪里,对“中华民族”都永远怀有难以言喻的情感。
同北京相比,台北似乎多了一份从容与淡定,少了些焦灼与浮躁。没有整齐划一的街道,却多了些许自然氛围,少了些紧迫感与危机感。同阳光坦率的北京男孩相比,台湾的男孩子有着南方人特有的细心与体贴,会殷勤地替女朋友出马,向街头路人打听心仪帽子的出处。
与此同时,五十年日本殖民统治,令整个岛屿都盛行“节俭风”:保护资源,从小处着手。在台北,常常会遇到之前从未领教过的,面积减半的电梯间。就连动物园门口的圣诞树,都是用废旧的矿泉水瓶装饰而成。在很多公共场所,水龙头流出的水呈强力“喷雾”状态,细小而有力,若是只淋一下的话只能湿两个手指头。而超市的冰柜里,除了台湾本土的“义美”品牌,处处可见的,还有日本的“明治”雪糕以及铜锣烧冰淇淋。
临近中秋,台北的超市已经摆上了月饼。有北京经常见到的莲蓉,蛋黄,抹茶,也有台湾特色的乌梅,山桔,桂圆,和麻糬。相比之下,台湾的月饼体型较小,口感却更为清甜。 就是这样一块小小的圆饼,比同样大小的其它甜点,价格却要贵上很多,中国人年年吃,虽说有广式苏式京式等等好多种,近年来花样也不断翻新,可是,万变不离其宗,口味大抵都相同。其实要说起来,特别喜欢吃月饼的人,好象真的不太多,但它的地位,却远非普通蛋糕可比拟。每逢中秋,从古至今,不论国界,对于华人来说,无论人在何处,都会望一望天空中的那一轮明月,要么阖家团圆,要么低头思乡,无论是从外面买,还是自己做,只有吃到那一口小圆饼,才能给自己一个内心的安稳,情感上的交待。
其实,何止是台北,在整个世界,中华五千年的文明以及传统文化,早已深深地渗入海内外华人的骨髓,变为整个民族的精神寄托以及群体特征,在华夏子孙的灵魂深处留下了重重的烙印,永远不会因外部环境的改变,而发生任何改变。它犹如勾魂的妖姬,摄住了中国人的心魄,进入了中国人的生活,不管你是在中国还是在海外,不管你是在清醒还是在梦中,不管你愿意不愿意,只要你沾染上这个”毒“,可能就永远无法解脱,会形成生理上的依赖、心理上的依赖、精神上的依赖,走到哪里都不会忘记,而且会时时想起,甚至伤感落泪。
秋风起,又一年中秋,剪不断的中华情,无法抵挡的华夏文明。
欢迎光临 eNewsTree.com (http://enewstree.com/discuz/) | Powered by Discuz! X3.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