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ewsTree.com

标题: 习近平效法管仲演绎春秋笔法 鲜明治国轮廓日渐清晰 [打印本页]

作者: 忙里偷闲    时间: 2014-3-19 07:32
标题: 习近平效法管仲演绎春秋笔法 鲜明治国轮廓日渐清晰

  “要懂得‘100-1=0’的道理,一个错案的负面影响足以摧毁99个公正裁判积累起来的良好形象。执法司法中万分之一的失误,对当事人就是百分之百的伤害……政法机关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必须坚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如果政法机关对老百姓不理不睬,而对有钱有势的人却高看一眼,那就没有什么社会公平正义可言了。”这是习近平在中央政法委工作会议上未对外公开的一段讲话,此份“红头文件”已在党内进行部分传达。

  于北京时间1月7日召开的中央政法委工作会议上,习近平对古今中外名人语录以及民间说法达22次之多。其中对2000多年前春秋时期政治家管仲的执政理念,更是罕见地大篇幅成段引用。有政情观察人士认为,这是习近平治国理念的一种外溢和间接表达,而且从十八大上台至今,纵观习在不同场合所引古今中外名人语录的内容,特色鲜明的治国轮廓日渐清晰可辨。

  “凡法事者,操持不可以不正”

  中央政法委工作会议上,习近平在谈到严格执法和公正司法的部分时,成段地引用了管仲语录——“凡法事者,操持不可以不正。操持不正,则听治不公。听治不公,则治不尽理,事不尽应。治不尽理,则疏远微贱者无所告。事不尽应,则功利不尽举。功利不尽举,则国贫。疏远微贱者无所告,则下饶。”紧随其后,习还对此段古文做了解释,即法度必须公正,不公正则判案不公平。判案不公平,治理就不合理,事情就不应时。治理不合理,老百姓就无法伸冤;事情不应时,功利实业就不能兴办。功利实业不能兴办,国家就贫穷,老百姓无处伸冤,民间就会骚动。如此看来,法度之公正是大前提,决定着治理是否合理、老百姓有无伸冤之地,以及关涉国家富强还是贫穷的功利实业。

  作为中国历史上宰相的典范和春秋初期的政治名人,管仲不仅提出了一系列促进奴隶制往封建制转变的改革思想与主张,而且一种法天道、因人情、顺民意、求和谐的进步执政理念始终受到很多人的推崇,也正是他协助齐桓公,把中国导入了春秋时代。此种执政理念虽然无法同今天的先进执政理念相提并论,但从中亦可以找到诸多可资借鉴的启发和经验。此次,习近平对管仲治国言论大段地引用,就是对其部分理念的间接认可。

  对管仲理念认可的部分,最直接体现在政法机关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上。如习近平首创性地指出,政法工作的核心价值追求就是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公平正义是政法工作的生命线。这一重要论断,彻底摈弃了传统的阶级斗争思维,扭转了以往政法工作片面强调维稳、忽视法治价值的倾向,从根本上端正了政法工作的定位。在这一核心价值追求下,此次会议提出的诸多亮点内容,都反映出执政党政法工作思路的转变。例如,会议提出要正确处理党的政策与国家法律之间的关系,处理好维稳与维权的关系,突出了法律在国家治理中的关键地位,从中不难发觉在执政党的执政纲目中,法治占据了多么重要的地位和份额。

  事实上,将管仲之治国理念与习近平施政纲领对照来看,相似性不只在严格执法和公正司法上。在价值观念上强调“四维”,即礼义廉耻对国家的意义,也和当下习式执政风格颇为吻合。

  管仲认为,四维是国家纲纪,外显的治国目标是国土民众和物质财富,而内含的则是道义准则和文明理念。价值观念一旦出现问题,国家就会倾危覆亡。相应地,习近平提出的24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国家层面的价值目标即包含有富强、文明、和谐。管仲之价值观念对应于今时今日的意识形态,在管仲看来可能导致国家倾危覆亡的“价值观念出了问题”,放在习身上,则是意识形态这个极端重要的工作出了问题。

  “民惟邦本,本固邦宁”

  谈到管仲追求公平正义的治国理念,不得不提的是其在愚公谷的反省。据史料记载,春秋年间,齐桓公外出打猎误入愚公之谷,便问一名老人愚公之谷的由来。老人说:我养了一头母牛,母牛生了一头小牛,我用小牛换了一匹小马;一个年轻人说牛不能生马,就把我的马牵走了,村里人都笑话我傻叫我“愚公”,所以这个地方叫愚公谷。管仲得知此事大呼:不是老者傻,是我傻呀!他前去跟老者道歉,还将年轻人绳之以法,把马还给了老者。

  这则小故事传达的管仲以民为本理念极具代表性。一方面,恶事的出现是因为自己普法、执法工作没有做好;另一方面,如果老者对政府有信心,就一定不会把马给年轻人,马被抢走了也一定会告发年轻人,而老者选择了沉默,即是对政府和执法人员的高度不信任。无独有偶,习近平在讲话中也多次借他山之石告诫文武百官,“治理之道,莫要于安民;安民之道,在于察其疾苦。”“民惟邦本,本固邦宁。”政法工作搞得好不好,最终要看是否有利于人民安居乐业,要重点解决好损害群众权益的突出问题。习近平提到的四个决不,即决不允许对群众的报警求助置之不理,决不允许让普通群众打不起官司,决不允许滥用权力侵犯群众合法权益,决不允许执法犯法造成冤假错案。此一点,与习近平所引管仲之语“治理不合理,老百姓就无法伸冤”一脉相承,也与管仲在愚公谷的自我反省颇有契合之意。

  此外,在粮食观方面两者也颇为相似,且也是“民为邦本”的外显。管仲对粮食政策十分重视,在重要的农业税上,他并不像一般的治国者那样,要么横征暴敛,要么一味降低,而是因时而变,如遇饥荒,则免税。至于习的粮食观,早前国务院印发的《关于全面深化农村改革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的若干意见》中得以集中体现。如“坚持农业基础地位不动摇,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2014年及今后一个时期,要完善国家粮食安全保障体系”,再加上习在地方考察时至少四次公开强调,“自己的饭碗主要要装自己生产的粮食”、“粮食安全要靠自己”,更是夯实了其备战备荒的执政风格。此一点,可能与习自身早年的经历脱不开干系,尤其是三年自然灾害导致的大饥荒给习这一代人造成的心理冲击是后来者不可想象的。

  明者因时而变,知者随事而知。习近平对管仲之推崇,即便在法事、价值观以及粮食观方面习与管仲颇有“英雄所见略同”的志同道合之感,但在经济政策方面两者却大相径庭。尤其是管仲鼓励消费甚至倡导奢侈的异端思想,更是与中国历代治国思想中向来以节俭为正途的观念背道而驰。作为一个成熟的政治家,管仲对奢靡的推崇,意在通过刺激富人不断地消费来达到贫穷之人有工可做的目的。此外,为了活跃市井,管仲甚至首开国营色情业,以此吸引外来商旅,大收其税。在后世,管仲因此被拜为娼妓业的“祖师爷”,如同鲁班在木匠业的地位。但是对习而言,刺激经济增长不再依靠奢侈,与奢侈大相径庭的反四风以及大力整饬官场贪污腐败,已经成了保持红色江山不变色以及自身执政合法性的最大筹码。

  “如履薄冰,如临深渊”

  梳理习近平对内或对外的讲话不难发现,每次引用的名人语录实则都在传递其治国理念的某一方面。

  比如对包公明志诗的引用,“清心为治本,直道是身谋。秀干终成栋,精钢不作钩。仓充鼠雀喜,草尽兔狐愁。史册有遗训,勿贻来着羞。”传递的执政理念即是一切法为大。十八大上任后的首次外访中,习近平接受金砖国家媒体联合采访时,引用了老子《道德经》中的“治大国如烹小鲜”这一中华民族独有的治国理政经验,传递的核心意旨不言自明,即治国如同做菜,既不能操之过急,也不能松弛懈怠,只有恰到好处,才能把事情办好。间接指向的正是部分党员干部乱作为、慢作为、不作为的恶性恶习。

  旁征博引以便言简意赅传达己方观点是一方面,就习本人来说,也毫不掩饰对古文化的喜爱,在山东时考察孔庙,被外界普遍解读为意在彰显文化自信,向文革时期的批孔风潮鸣不平。而结合习对管仲、老子等人治国理政语录的引用,其本人的施政理念轮廓尽显:强国富民并重,坚持依法治国,加大整饬官场陋习,在保持红色江山不变色的基础上实现人民当家作主,同时持着“如履薄冰,如临深渊”的自觉,对待国内外敌对势力。“不然,哪一天脑袋掉了都不知道怎么掉的!”用习本人的话来讲,对人民内部矛盾,要善于运用法治、民主、协商的办法进行处理。对敌我矛盾,要旗帜鲜明、敢于斗争,稳准狠打击敌人。总而言之,对人民要像春天一般温暖,对敌人要像寒冬一样严酷,此为习执政理念的核心要领之所在。虽然这里的“人民”只限于听党指挥的人民,这里的“敌人”也可能是团结教育挽救不了的极少数。






欢迎光临 eNewsTree.com (http://enewstree.com/discuz/)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