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ewsTree.com

标题: 医生提醒:60岁后体检,做好这4项检查就行了,不必每个检查都做 [打印本页]

作者: ace    时间: 4 天前
标题: 医生提醒:60岁后体检,做好这4项检查就行了,不必每个检查都做
sohu




上了年纪,总觉得身体像一部用了很多年的老家电,看着外壳还挺好,可内部的线路其实已经松动老化了。有些问题,不疼不痒,却可能是隐藏在暗处的“定时炸弹”。


60岁后,很多人开始重视体检,但体检项目这么多,看得人眼花缭乱,到底该做哪些才是真正“管用”的?这事儿真得听听医生怎么说,别一头扎进“检查套餐”的大坑里,结果钱花了不少,关键的检查反而落下了。

身体不比年轻时候,很多病悄没声地来,等你发现时早就错过了干预的最佳时机。可也不能把每项体检都一股脑儿地做,那既浪费资源,又增加不必要的焦虑。

[ad2]  [/ad2]



医生的建议很明确:60岁以后,真正该盯住的就那么几项检查,而且是有逻辑、有依据、有数据支撑的。瞄准重点查,不折腾身体,还能把控健康风险。

血检、CT、肠镜、胃镜这四项,不是“可选项”,而是“必须项”。可别觉得是老生常谈了,这些检查,真能救命。

1. 抽血:半年一次,必做中的必做

说起血检,大多数人都不陌生,可真了解它作用的人并不多。其实血液就是身体的“黑匣子”,很多早期异常,表面看不出来,血液却早已发出信号。像糖尿病、高脂血症、贫血、肝肾功能、甲状腺功能等等,都是靠抽血才能发现。


特别是高血压和糖尿病这两个“老朋友”,在60岁以后,几乎是门口等着的。2023年国家卫健委的数据就显示,60岁以上人群高血压患病率超过60%,糖尿病也逼近30%,但很多人被发现时,已经出现并发症了。

要是不做血检,光靠感觉,真不靠谱。建议是半年查一次,频率不能太低,尤其是空腹血糖、血脂、肝功能、肾功能、电解质这些,查一次安心半年,何乐不为?


不少人说,不就是查个血嘛,没事吧?还真不是。血常规里有一个指标叫做“中性粒细胞比率”,它在感染、炎症甚至恶性肿瘤时都会变化。而肝功能的谷丙转氨酶,轻微升高就可能预示肝炎、脂肪肝甚至肝癌风险。

而肾功能的肌酐、尿素氮这些,如果不在正常范围,可能早就进入慢性肾病的隐匿期了。错过了早期发现的机会,等到水肿、乏力、尿蛋白出现时,已经晚了。这些并不是危言耸听,而是临床医生天天面对的真实情况。


2. 胸部 + 腹部CT:一年一次,比 X 光靠谱 100 倍

CT,很多人提起就觉得“太贵”、“有辐射”,不愿意做,但如果知道CT对发现疾病的精准程度,也许就不会犹豫了。相比X光,CT的分辨率高了不是一点点,而是几十倍,能清楚看到胸腔和腹腔的细节。

比如肺结节,在X光上根本看不见,可CT能发现3毫米的微小结节,而且还能判断是否钙化、边缘是否光滑,从而评估是否是恶性的可能。


近几年肺癌年轻化趋势明显,但60岁以上仍是高发期,很多都是体检时偶然发现,没做CT的,就这么漏掉了。医生之间常说一句话:查个CT,是为了抓住“没感觉的病”。

有研究显示,60岁以上人群中肺癌早期发现率不到30%,而通过低剂量胸部CT筛查,可以将早期发现率提高到70%以上。这种提高,不是“多发现几个”,而是直接关系到生存率和治疗效果。


不止是肺,像肝脏的肿块、胆囊结石、胰腺异常、肾囊肿等等,通过腹部CT也能早期捕捉线索。CT一年一次,完全可以接受,特别是吸烟史长、家族有肿瘤病史的人,千万别忽视这项检查。

3. 肠镜:2-3 年一次,直接救命的检查

提起肠镜,不少人立马就皱起眉头,光是想象就觉得难受。但很多人不知道,肠镜是可以“救命”的检查。60岁后,肠癌发病率飙升,已经排在我国恶性肿瘤发病率的前列了。


而肠癌往往是从小小的息肉慢慢长大的,前期几乎没有任何症状,不疼不痒,不出血,一旦感觉到“异样”,往往已经是中晚期了。国家癌症中心数据显示,我国每年新发大肠癌超55万例,而其中约有60%的人在确诊时已为中晚期。

做个肠镜,其实就能在“它”还是息肉的时候就发现,并且直接切除,从源头上斩断肠癌的“路径”。医生都说,大肠癌是“可以预防的癌症”,关键就在于有没有做肠镜。做一次能顶2-3年,只要这段时间没有新生息肉风险,就基本不用担心。


如果做了一次发现有多发息肉,那就要缩短间隔,听医生安排。现在技术也进步了,无痛肠镜比传统方式舒服很多,过程十几分钟,不会有想象中那么痛苦。

4. 胃镜:胃不舒服的老人,必须做

胃镜很多人更怕,说什么“恶心”、“想吐”,甚至有些人觉得只要胃不疼就没问题。但60岁以后,胃病不能凭感觉来判断。胃癌在早期是“哑巴癌”,根本不疼,也不吐血,就是一点点食欲差或者轻微腹胀,很多人都当做老年胃肠功能减退来看待,结果发现时已经是晚期。


做胃镜虽然过程不太舒服,但却是唯一能直接看到胃黏膜病变的手段,像胃溃疡、胃炎、糜烂、息肉甚至早期癌变,都逃不过它的“火眼金睛”。

有数据显示,80%的胃癌患者在确诊时已为进展期,而早期胃癌5年生存率超过90%。差别在哪?就是早发现。胃镜还能直接取活检,明确病变的性质。

[ad7]  [/ad7]


特别是那些经常胃不舒服、饭后胀气、消化慢、体重突然下降的人,一定不能拖。定期胃镜,不是为了“吓唬自己”,而是为了不给病灶任何发展的机会。


体检不是求心安,也不是走过场。60岁以后,身体已经进入了一个“多事之秋”,一些问题正在酝酿中,而不是“马上就发作”。有些检查,看似平常,却是能发现大问题的关键。

血液检查像是日常“探针”,能快速捕捉系统性异常;CT让内脏无所遁形;肠镜把潜在的癌症苗头掐死在摇篮里;胃镜是揭开胃病真相的利器。这四项检查,不多不少,刚刚好。很多人担心费用问题,其实与疾病带来的治疗成本相比,这点投入根本不算啥。


不少人在体检时被一大堆项目绕晕了头,什么骨密度、眼底照相、心电图、颈动脉彩超……当然不是说这些不重要,而是优先级没有那么高。医生的建议都是基于循证医学和大量临床经验得出的,不是拍脑门决定的。

特别是国家每年也会发布最新的健康体检指南,建议老年人重点查的就是这几个核心项目。体检的本质,是用最低的代价发现最大的风险,而不是把身体当成“检测场”,什么都查一遍。

60岁不是人生的下坡路,而是需要换一种方式和身体相处。不再靠直觉判断身体是否健康,而是要靠科学的检查说话。很多老人因为不舒服才去查,一查就是大病。


要是真能通过这四项检查提前干预、提前处理,那可比事后治疗强太多了。不是医生说得吓人,而是生活告诉我们,别在生病时才学会体检的重要。

参考文献:

[1]中华医学会老年医学分会.中国老年人群体检指南(2023年版)[M].人民卫生出版社.
[2]国家癌症中心.中国肿瘤登记年报2023[R].
[3]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老年人群慢性病监测数据分析报告2022[R].
[4]《中国肺癌筛查与早诊早治指南(2021年)》.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编.
[5]胃癌早诊早治技术方案(试行)[Z].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2023.






欢迎光临 eNewsTree.com (http://enewstree.com/discuz/)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