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ewsTree.com

标题: 柳永最惊艳的一首《少年游》 [打印本页]

作者: ace    时间: 昨天 09:19
标题: 柳永最惊艳的一首《少年游》
诗心词韵





远处高楼渐次亮起灯火,每一盏光晕里都住着一段往事。

忽然想起少年时读过的诗句,那时只觉文字优美,如今字字都像从自己肺腑间流淌出来。

原来有些诗词,是要用半生光阴去慢慢解开的谜题。

在宋代词坛上,柳永是个特别的存在,他原名三变,字景庄,后改名永,字耆卿,因排行第七,人称“柳七”。

他出身官宦世家,却屡试不第,中年后才中进士,历任睦州团练推官、余杭县令等小官。

正是这坎坷的仕途,让他将满腔才情倾注于词曲创作,成为北宋第一个专力填词的文人。

他的词语言通俗,情景交融,在民间广为流传,“凡有井水处,即能歌柳词”。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写尽离愁别绪;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道出痴情不渝;

“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诉说知音难觅。

《少年游·长安古道马迟迟》,那时的他,早已褪去年轻时的疏狂,尝尽人间冷暖。

长安古道,是他无数次求取功名往返的路途,也是他梦想开始又破灭的地方。





[ad2]  [/ad2]


这条路上,他曾经意气风发,以为功名唾手可得;也曾经失意彷徨,在一次次落第后借酒浇愁。

如今故地重游,马行迟迟,不是不急于赶路,而是不知该去向何方。

长安古道马迟迟,高柳乱蝉嘶。

夕阳鸟外,秋风原上,目断四天垂。

归云一去无踪迹,何处是前期?

狎兴生疏,酒徒萧索,不似少年时。

——宋·柳永《少年游·长安古道马迟迟》

“长安古道马迟迟”的“迟”字,既是马行的缓慢,更是心境的滞重。

那匹疲惫的老马,何尝不是词人自己的写照?

“高柳乱蝉嘶”的“乱”字,既写蝉声嘈杂,更写心绪烦乱,秋蝉的生命即将走到尽头,它们的嘶鸣里带着最后的挣扎。

“夕阳鸟外,秋风原上,目断四天垂”三句,炼字尤为精妙。

“外”字将视线推向无穷远,夕阳沉没在飞鸟的轨迹之外,天地苍茫;

“上”字让秋风有了质感,仿佛正从原野上席卷而来;

“垂”字则把天空化作幕布,缓缓落下,将孤独的旅人包裹其中。


[ad8]  [/ad8]


十三个字,勾勒出天地之大与个人之微,那种无边的寂寥,需要经历过的人才懂得。

下阕“归云一去无踪迹”的“归云”,既是眼前景,更是心中事。

云归何处?人归何处?

年轻时总以为来日方长,有无数个“前期”可以期待,待到中年才发现,那些约定都已随风飘散。

“狎兴生疏,酒徒萧索”八个字,写尽人世变迁,曾经的酒朋诗侣,早已各奔东西;往日的游乐兴致,也在岁月中消磨殆尽。

最让人心碎的是最后一句:“不似少年时”,五个字,平平道来,却像一记重锤敲在心上。

不是不想,而是不能。

不是不愿,而是不再。

青春就这样悄无声息地溜走,等你察觉时,连它的影子都抓不住了。

沈从文曾在《边城》里写道:“一切过去了,都会成为亲切的怀念。”

可是有些怀念,太过沉重,重到让人不敢轻易触碰。

窗外的灯火更密了,像散落在人间的星辰,忽然明白,为什么中年后更爱在夜色里独坐。

柳永的长安古道,何尝不是我们每个人都要走过的人生路?

少年时疾驰,中年时蹒跚,待到读懂这首词时,我们都已不再是当年的少年。

夜风穿过半开的窗,带来远处桂花若有若无的香气。

这香气里,有少年时奔跑过的田野,有青年时仰望过的星空,有中年时独自徘徊的长街。




欢迎光临 eNewsTree.com (http://enewstree.com/discuz/)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