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意味著长久以来,量子力学那些令人脑洞大开的现象——例如波粒二象性、量子纠缠、量子穿隧——似乎只是属于原子、电子等微小存在的专利。然而今年的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却以巨观粒子系统,彻底颠覆了这个传统认知,这也是人类第一次在肉眼可见(尽管是透过仪器测量)的宏观系统中,观测到量子穿隧效应。而且三位桂冠得主的贡献不止于此。他们不仅证明了“宏观穿隧”的可能性,更进一步验证了这个宏观系统的另一个关键量子特性:“能量量子化”(Quantised Energy Levels)。在我们的宏观世界里,能量的变化是连续的。你可以将车速从时速50公里,平滑地加速到50.1、50.2公里。但在量子世界,能量的吸收或释放,更像是上下楼梯,只能一阶一阶地跳、不能停留在两阶之间。一个系统只能处于某些特定的、不连续的能量状态上。透过对超导电路进行精密的测量与控制,三位科学家证实这个“宏观粒子”系统在与外界交换能量时,只会吸收或放出特定大小的能量“包裹”,其行为模式与量子力学的预测完全吻合。这无疑证明了该系统并非某种古典物理的巧合,而是展现了量子力学的特性。
2025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John Clarke、Michel H. Devoret、John M. Martinis。(翻摄诺贝尔奖官网)
玛丽·E·布朗柯(Mary E. Brunkow)、弗雷德·蓝斯德尔(Fred Ramsdell)和坂口志文博士因发现免疫系统如何攻击细菌而不是我们自己的身体,共同获得今年的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接下来陆续公布的是化学奖(8日)、文学奖(9日)、和平奖(10日)、经济学奖则是13日。至于颁奖典礼则将于12月10日举行,这一天也是诺贝尔奖创始人阿尔弗雷德·诺贝尔(Alfred Nobel)的忌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