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ewsTree.com
标题:
流行病学统计中 最易猝死的老年病,这3种“榜上有名”
[打印本页]
作者:
ace
时间:
昨天 10:48
标题:
流行病学统计中 最易猝死的老年病,这3种“榜上有名”
健康小小讲堂
夜半三更,老张在床上翻来覆去,忽然胸口一阵压迫感袭来,随即心悸、呼吸不畅。
他勉强喊了一声“救命”,但还未来得及呼喊声彻,便不省人事。
邻居惊恐送至医院时,已难挽回……
这是一个令人揪心的场景,却在老年人中并不少见。
很多猝死案例,事发突然,让人措手不及。
但事实上,许多猝死的“始动器”在前期就可能留下蛛丝马迹,只是被忽视了。
在流行病学统计中,老年人猝死最常归因于心源性疾病,占比极高;其次脑血管、呼吸 / 血栓性疾病也榜上有名。
今天我们重点聊三种最易导致猝死的老年病。
[ad8] [/ad8]
愿你看到这篇文章后,能为自己和家人多一份警觉、多一份准备。
为什么这三种老年病容易猝死?
要回答这个问题,先得理解什么是“猝死”:指在自然病因作用下,通常在发病后 1 小时内(有时更快)突发死亡。
多数情况下,猝死前不过是短暂不适,几乎没有较长的预告期。
在老年人中,以下三大类疾病最容易“登上猝死榜”:
1. 冠状动脉病 / 急性心肌梗死 / 冠心病相关病变
这是老年猝死中最常见的“幕后黑手”。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破裂、血管狭窄加剧等问题,可能突然触发心肌急性缺血、室性心律失常,甚至心室颤动、心脏骤停。
有统计显示,在全部猝死病例中,心源性猝死占比约 75%。
2. 脑血管病变(出血性 / 缺血性中风)
中风(尤其出血性或脑干出血)有时进展极快,一旦波及呼吸或循环中枢,可能在短时间内导致死亡。
此外,大面积脑梗塞引起脑疝、中枢功能障碍,也可引发猝死。
脑卒中还可能伴随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若被忽视,转为真正中风,风险不容小觑。
3. 肺栓塞 / 深静脉血栓 / 血管栓塞性疾病
很多人对肺栓塞重视不够。
实际上,长期卧床、行动不便、骨折术后吸烟、静脉曲张等情况都会增加静脉血栓形成风险。
一旦血栓脱落进入肺循环,阻塞肺动脉主干或分支,可迅速导致呼吸循环衰竭而猝死。
此外,严重感染、急性呼吸道疾病、哮喘急性发作等,也可能引起急性呼吸衰竭诱发死亡。
若被忽视,后果堪忧:日积月累,这些风险在偷袭你
这些病若长期在体内暗中发展,可能经过以下三个阶段演变,最终引发灾难性后果。
阶段一:隐匿累积期
血管内斑块缓慢形成、血流逐渐受阻;脑部小血管反复受损;静脉发生微血栓。这一阶段可能无明显症状,仅有时不时胸闷、头晕、腿肿等早期信号。
阶段二:前兆期 / 预警期
出现胸痛、心悸、头晕、失语、肢体麻木、呼吸急促、夜间憋醒、腿脚肿胀、短暂晕厥等。
这些是“猝死敲门砖”,常常被人误以为“老毛病”或“疲劳”。
阶段三:急性破发 / 中枢功能崩溃期
突发心肌梗死引起心脏骤停;大脑出血导致脑干压迫;肺动脉被血栓阻断;合并呼吸循环衰竭。
此时抢救窗口极短,往往难以成功救回。
所以,很多猝死其实是“悄悄来”的,只是我们忽略了它在前面的信号。
建议这样做,这 4 招助你远离猝死风险
若你或身边的长辈处于老年高风险人群,这几招非常关键:
① 定期检查 + 风险评估
每年至少一次包含:心电图、心脏超声、冠脉查(必要时)、脑血管影像、下肢静脉彩超
若存在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房颤等,更应缩至半年一查
[ad7] [/ad7]
② 控制“三高”,稳定血管环境
高血压、血脂、血糖一定要达标
戒烟限酒
饮食低盐低脂高纤维
药物如他汀、抗凝、降压剂等必须严格遵医嘱
③ 适度运动 + 保持良好体力
每周至少 150 分钟中等强度有氧运动(如快走、太极)
避免骤然剧烈运动,特别是在未热身或天气突变时
避免长时间静坐不动,定时起来活动
④ 警惕预警信号,及时就医
若出现胸痛不缓解、持续心悸、晕厥、说话不清、单侧肢体无力、呼吸困难、突发剧烈头痛等,应立即送医
不要拖延 “我再观察一下”
紧急情况可考虑心肺复苏 / AED 等急救措施
健康,其实是做得比你想象中还要细一点
有人说:“猝死是命中注定的”,但事实上,很多猝死与未及时管理的心脑血管、血栓性病变密切相关,是可以预防、可以干预的。
每年体检、控制好三高、不忽视胸痛、头晕这些“微信号”,才是对自己真正负责的表现
欢迎光临 eNewsTree.com (http://enewstree.com/discuz/)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