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ewsTree.com
标题:
上海“干婚”现象越来越多
[打印本页]
作者:
ace
时间:
2025-7-26 11:17
标题:
上海“干婚”现象越来越多
尘封杂谈
01
在上海,越来越多的夫妻,正以一种心照不宣的方式,默默接受婚姻的另一种形态。
[ad7] [/ad7]
他们没有分居,也不谈离婚,而是选择了一种更务实的方式——
“干婚”。
“干婚”并非官方定义,而是对当下一种婚姻状态的戏谑描述,意为“婚姻只剩下躯壳”。
它指的是夫妻不再追求情感上的亲密和互动,而是在生活的某个阶段,停止扮演“恩爱夫妻”的角色,各忙各的,各过各的,却依旧维持着婚姻关系。
这种现象正从上海向全国蔓延。
某婚恋机构2023年调研显示,超25%的北上广深夫妻处于"干婚"状态,其中70%坦言,是"为了孩子、财产、社会形象"在硬撑。
这些夫妻往往人到中年,上有老下有小,房贷压肩,教育内卷,离婚成本高到令人窒息。
于是他们心照不宣地选择:
保留婚姻外壳,掏空情感内核。
尽管“干婚”这种婚姻模式可能并不被所有人认可,但它确实反映了当下社会人们在婚姻中的一种无奈与选择。
02
从“夫妻”到“同路人”
38 岁的张岚和 41 岁的马涛,在前年——
也就是他们结婚的第十年时,不知不觉走进了 “干婚”。
没人背叛,没有撕破脸皮,只是某个清晨,两人在餐桌前吃着早餐,却发现彼此已经找不到话题。
“现在这样,好像也没什么不好。”
马涛先开了口,语气平淡得像在说天气,“各管各的,省得麻烦。”
他们默契地达成了共识:
各自的工资各自保管,父母的赡养各负其责,工作上的事互不插手。
家里的房子还是共同住着,但分房而睡,厨房用具各用各的,就像合租的室友。
“我们俩就像是签订了长期合租协议的伙伴,共享一个住所,却谁也不关心谁的喜怒哀乐。” 张岚说。
他们没有对外透露丝毫异常。
朋友聚会时,依然会结伴出席,席间偶尔配合着笑笑,没人看出这对 “恩爱夫妻” 早已心照不宣。
只有他们清楚,这段婚姻早已没了温度。
35 岁的苏敏和 39 岁的周凯则是另一番景象。
他们结婚五年,没要孩子,婚姻生活从最初的相敬如宾,变成了 “平行线”。
苏敏在静安做策划工作,闲暇时喜欢泡咖啡馆看书。
周凯是程序员,下班就窝在书房打游戏、刷视频。
他们住在同一套房里,一天下来交流不超过十句话。
“他吃饭的时候,我就去客厅看电视;他看电视的时候,我就回房间待着。”
苏敏说,“我们都在刻意避开和对方独处。”
后来,周凯被公司外派到苏州,苏敏没有任何异议。
他收拾行李的时候,她甚至没去帮忙,只是坐在沙发上玩手机。
“我们还是会每周通一次电话,说说工作上的事,问问家里的情况,但语气就像在跟客户沟通。” 苏敏说。
这就是干婚的模样——
有点像合租,但比合租更疏离;像是亲人,却又没半点亲近。
除了感情的消磨,还有更现实的因素,让一些上海夫妻选择了 “干婚”。
36岁的刘静和40岁的吴斌,则是 “干婚” 群体中算得最清的一对。
在2023年,两人认真讨论过离婚,最后却算了一笔账后放弃了。
“离婚太不划算,光是财产分割就得扯半年,还影响工作和社交。”
刘静在浦东一家外企做行政,说起这些条理清晰。
“我们那套婚房,现在市价800多万,还有300多万的贷款没还。真要离婚,卖房、过户、重新贷款,哪一样不费时费力?”
吴斌在一家国企工作,看重名声和稳定,离婚的事一旦传开,难免影响晋升。
“反正感情也没了,就这样耗着呗,至少表面上还是完整的家,对谁都好。”
于是,两人心照不宣地维持着 “干婚” 状态:
保留婚姻的名分,过着各自的生活,谁也不先提出那两个字,免得惹来一堆麻烦。
03
干婚背后的生活真相
“太累了,真的很心累。”
李娜几乎是脱口而出。
她曾是广告公司的策划组长,结婚后为了支持王浩创业,辞掉工作专心打理家事,整整六年,她的生活里全是柴米油盐和丈夫的公司琐事。
“我想过重新找工作,可投了几十份简历都石沉大海,他还总说‘在家待着多轻松,瞎折腾什么’。”
她开始觉得委屈、压抑、不被尊重。
每天在阳台上晾衣服时,都觉得自己像个不停运转,却没人在意的洗衣机。
而王浩的想法却是,“我没日没夜地拼事业,不就是为了这个家吗,她怎么就不能体谅我?”
两人都满是委屈。
“我们就像两只互相取暖,却总被对方扎到的刺猬。” 李娜叹气。
干婚,是他们给彼此的避风港。
“很多人觉得干婚是一种逃避,其实不是,我们没逃避该尽的义务。”
王浩补充,“我们只是不想再用‘夫妻’这个名分去捆绑对方。”
陈雪和刘强的问题,则是 “没法融入彼此的生活节奏,又顾忌着双方老人的身体不敢离婚”。
陈雪喜欢独处、看书、规律作息;刘强凌晨才睡、游戏不停、生活随性。
“我跟他说想周末去公园散散步,他说他要组队打游戏。” 陈雪苦笑,“我都记不清我们上次好好坐下来聊聊天是什么时候了。”
她并没觉得刘强是个糟糕的人,甚至觉得他工作时很专注,只是,她不想再被对方的生活步调打乱自己。
而刘强也说,“我还是在乎她啊,我每次生病,还是想她能在身边照顾。但你说,要我每天对着一个冷淡的眼神,谁能受得住?”
“干婚就像一道隔离带,让我们不再互相消耗。” 他说。
“我们的干婚是‘利益型干婚’。”赵琳笑着说:“不是因为感情走到了终点,而是因为现实利益算得太明白,两个人就像在合伙经营一份生意。”
赵琳算过,如果真离婚,每人要承担 400 万的房贷,还有双方父母的养老问题要分摊。
她翻开笔记本,展示一页密密麻麻的账单,“我们都不是感性的人,做什么都先看实际利益。”
干婚之后,他们把日子过成了一份 “合作协议”。
早上在家庭群里说声孩子的情况,晚上偶尔转发一条职场资讯。
生活没有波澜,但按部就班。
孙鹏笑说:
“感情在上海是易碎品,利益才是稳固剂。”
他们的选择,不温情,却实在,道出了在高压力、高生活成本的都市里,婚姻不再只是情感的寄托,而是一套复杂的利益捆绑与责任体系。
干婚之后,他们的生活往哪里去?
我之前曾经分享过一对夫妻的经历。
85 年的晓雯经同事介绍,认识了现在的丈夫,结了婚有了孩子。
走进婚姻的理由,很简单,觉得 “合适”。
婚后的日子也很平淡,接送孩子,处理家务,用各自的收入,支撑着家里的各项开销。
夫妻之间的交流少得可怜,只有孩子的琐事,家里的账单。
但没过多久,他们的婚姻迎来了一个转折点,晓雯被调去外地分公司,丈夫也正好想换个居住环境。
没有争执和抱怨,而是以平静客观的态度,进行了一次长谈,商量着开启 “干婚” 模式的可能性。
丈夫同意了她的想法,他俩一起向双方父母隐瞒了实情。
接着便是收拾行李,分开居住,开始各自的生活。
回忆 “干婚” 这两年,晓雯只记得独自处理工作的忙碌,一个人照顾孩子的辛苦,没有丝毫夫妻间的温暖互动。
“每天早上 7 点的闹钟,挣扎着起来给孩子做早餐,送他上学后就赶去公司——开晨会,做报表,对接客户……现在项目忙,经常要加班到晚上九十点,回到家孩子已经睡了,第二天一早又重复着同样的节奏。”
两个人不像夫妻,更像合租的室友。
公司家里两点一线,偶尔因为孩子的事联系,说完正事便匆匆挂掉电话。
每天最轻松的时刻,是周末孩子去奶奶家,自己能窝在沙发上看会儿剧。
可嘴上说着“婚姻不过是个形式,各过各的挺好” 的她,在某个加班到深夜的雨天,收到丈夫发来的“带伞了吗” 的消息时,心里还是泛起了一丝暖意。
也许,“干婚” 后的生活就是这样,没有腻歪的陪伴,只有各自的忙碌和无声的牵挂。
不用刻意维系感情,在偶尔的关心和默契的配合中,也能寻到一丝牵绊。
有人在 “干婚” 中找到了自我,有人在 “干婚” 后,重新审视彼此的关系,尝试着在距离中寻找新的相处模式。
“干婚” 后的夫妻关系,可以是渐行渐远,也可以是保持距离下的默默关注。
不再奢求热烈的感情,而是在需要时能搭把手,在困难时能有个依靠。
有事时联系,没事时互不打扰,或许这就是 “干婚” 后夫妻生活的真实模样。
[ad2] [/ad2]
曾经听说过一句话:
“中年夫妻的婚姻或许更易碎,但也正因经历过风雨,才更懂得加固屋檐。”
不管你是身处 “干婚” 之中,还是坚守着有温度的婚姻,希望你我都能清楚自己内心的需求,为自己的生活负责。
在日复一日的相处中,找到最合适的相处模式,婚姻才能真正成为避风的港湾。
愿每一对夫妻都能在婚姻里找到平衡点,要么努力打破 “干婚” 僵局,重拾温情,要么坦然接受现状,各自安好,过上自己能接受的生活。
欢迎光临 eNewsTree.com (http://enewstree.com/discuz/)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