另一方面,从图像的分辨率和拍摄距离可以估算出,这个形似蜗牛的物体,其尺寸至少可达10公里,这样的规模堪比我们人类的一座小城市,而从生物学角度来讲,如此巨大的生物也不应该存在。
也就是说,以我们目前的科学认知,这个形似蜗牛的物体,应该不可能是生物。但问题是,如果说它不是生物,又应该如何解释呢?实际上,在过去的日子里,科学家曾对其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并且给出了基于自然形成角度的解释。
科学家指出,这个形似蜗牛的物体位于冥王星表面的“斯普特尼克平原”(Sputnik Planum),在这片平原表面,覆盖着一层厚厚的氮冰(即氮在低温状态冻结而成的固态形式)。
由于冥王星的内核并未完全冷却,因此在其热力的驱动下,这些氮冰就会以很慢的速度运动,它们会像浓稠的蜂蜜一样,在星球表面附近形成一种类似对流的“暗流”,在此过程中,下方温度稍高的氮冰会缓慢地向上移动,冷却后再从周边下沉。
而我们看到的那个形似蜗牛的物体,其“真实身份”应该是一座“冰山”,它的“头部”与螺旋状结构的“外壳”,只不过是其形成过程中的一种巧合。
与氮冰不同的是,这座“冰山”主要是由水构成,它含有一些深色的杂质,使其在影像中呈现出相对较暗的色调,从而在视觉上与周围亮色的氮冰区域形成明显对比。
[ad2] [/ad2]
因为在冥王星表面的低温环境中,由水冻结而成的冰,其密度比氮冰更小,所以它就相当于“漂浮”在“斯普特尼克平原”的表面之上,在这种情况下,其下方涌动的氮冰“暗流”,就会带动它缓慢地移动。
而所谓的“爬行痕迹”,应该是这座“冰山”在移动过程中,挤压、刮擦下方的氮冰,或者在对流作用下,冰山底部融化和再冻结过程中留下的痕迹,至于它前后方都有这种痕迹,则可能是氮冰“暗流”在长时间尺度上对其产生了往复或不规则的位移效应造成的。
可以看到,与冥王星上发现巨大生物的传言相比,科学家给出的解释更加合理。当然了,就目前的情况来看,这也只能说是一种合理的推测,实际情况是否真是如此,还需要更多证据的支持。期待在未来的研究中,科学家能彻底解开这个谜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