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ewsTree.com
标题:
内观智慧概述
[打印本页]
作者:
小心愿
时间:
2014-2-11 03:21
标题:
内观智慧概述
内观智慧概述
原作者: Venerable Sujiva,金如是 译
资料出处: Mahasi毗婆舍那实修法要
内观智慧来自对真实法的直接体验。真实法是当我们放下所有的概念,只把心意识放在当下进行的现象。心它发现,实际上发生的,是我们所称的「身心过程」。
当你清楚地觉知道当下时,你知道那是什么吗?如果你观禅坐时,臀部附近的感受,那你实际上并不知道臀部,你并没去观照它的形状,你只知道那里有压力,那是我们叫究竟(胜义)真实。究竟真实,指目标由直下经历,不假思索或预想成见。这是身心过程的特性。
只有当安住深层、清楚的觉知,专注地观照身心现象的真实法,才能有深切的经验,真实理解心的过程。只有在深厚觉知的敏锐贯穿下,我们才会有对真实法的体验。你把这些当自然现象观照。那里没有人,没有「我」,没有「你」,只不过是个自然现象。当你能清楚观这现象时,你将发现,他们自己不是绝对的实体,只是依于跟相关因缘现象。我们说,我们觉知因缘条件的性质,明显的就是过程。身心过程流动,依存于流动过程的是叫做「时间」的这个东西(过去世、现在世、未来世)。
当你继续下去时,就会看待宇宙内的全部事物,它们终究是我们说明的三共相-无常、苦、无我。我们也说十六观智,可以被归类为无常、苦、无我三类。
■ 洞察三共相的特性
在这个项目,有必要对内观在这三共相的特性,交代清楚。为了更好的理解,教法上给了些定义。它们是为无常(anicca,impermanence)、无常相(aniccalakkhana)、无常随观(anicca-nupassana)。教法上定义无常:关于五蕴的无常。这些身心过程是色、受、想、行、识,五蕴皆无常。
表示五蕴的真实性质,这些身心过程都可以概括为无常。这无常是什么?我们讨论的是无常的特性。特性指的是相。他们不是无常本身,只是那个「相」。就好像有一个指示牌标示往 Katoomba 的方向,标示牌本身是并非 Katoomba。当你跟随标示牌走,你会到达 Katoomba 这个地方。另一个例子是:当你用手指向月亮,手指不是月亮。同理,这个无常相只是指向无常。
那无常的相是什么?无常相,只持续一剎那间,它生起后又消逝去。我们通常称变化的,就是无常相。它会有一个开始和结束。
那这无常是什么?无常是那个,当它一出现,然后就消失了。有一位比丘定义它为:「当你能经验出现和消失,到某种程度,出现和消失之间没有差别。那当下你就经历了无常。」这个也是我们叫剎那剎那,变变迁迁。如果,例如,当你观照「上升、下降」,首先你默念「上、下,上、下」。如我所说,话是一个概念,但是它是带你去经验移动的概念,经验腹部移动过程的感觉。你可能会想出,腹部像一个大的气球,扩大并且缩洩。气球的想法是一个概念,它跟著观照来的。不过,当你继续著,更明显的是,伴随著它前来的变化。它有时快,有时慢,有时以这种方式,有时以那种方式出现(譬如旋转)。这种模式是一个概念,可是它就在那里,这没有帮助。你要做的是,持续拉著心,观真实的感受。当你能感受到它时,那么那里只有觉知到的一个「点」在。好像「上」是由很多点组成,这些点不能一起出现,只有一次一个点、一个点地出现、消失,出现、消失。你能更专注在那纯然的觉知,非常清楚,通常会发生的是当你开始观见「上」,如同一连串的移动,以及一连串的觉知。它经常能被认为像是一条直线,虽然它不一定是条直线,因为直线也是个概念。当你观照时,它变得更接近,接近于一连串的觉知,你的结论是:它只是流动过程在那里。
另一个例子,起初你能观照「上」成两节,好像在中间有短暂中断休止。如果你更进一步地观照,好像停止三或者四次,好像中断成三、四节。那么如果你更仔细观照,它好像中断成十节,然后成一百节,当然你不能去数它。所以最后,有那么的一刻,只出现「上」,接著「上」也消失了。当这种状况发生时,你就不能再思考了。感觉,紧绷(硬),和移动本身就不再明显了。明显的是剎那相续的变动和过程。它正如你看电影的萤幕。在这个底片一格一格地打上,一格一格打下去。当这个变得越来越迅速,那会怎么样?打上打下,接上、关下,开、关、开、关,直到你看见不到个别的单张底片,你只知道它快速翻动。没有时间看清楚单张底片的内容,因为它只持续很短时间。换句话说,首先心专注在觉知上,当你以纯然正念,觉知到感受的特性,以当下纯然的注意力去观照,你只照见过程。当你只照见过程时,你就照见无常。因此,不管它是什么,是四大的物质质量,或者是感觉,或者它是意识觉知,或者它是一种心行,当一切被缩简到流动过程,那就没有什么差别了。当你达到那过程,或者见到剎那相续的变动,你观见无常。那是为什么你可以说,它不只是物质,它是无常;但是五蕴的身心过程也是无常。
■ 究竟法的真实的本性
无常可以被描述成:究竟法的真实性,现象法的真实性。无常是一个字,表达的意思是真实,但是我们首先要能观察这些现象。你不能停留在表相上。你要贯穿、渗透入它们,进去真实法。你观照身心剎那剎那的变化,观照毗婆舍那目标,但是你不攀缘依附于它们。你直接引导心观察这些事物,但是你需要一个清明和没有偏见的心。然后对事物你没有任何先入之见,当你推动心、引导它,让它沉进那些流程,进入过程本身。你不应该存有任何偏见,像是很多的泡沫,出现又消失,很多微细粒子,出现又消失等等。你一点也不存有任何想法,它将会如何或者应该怎样。你应该把心保持在一种自由、适合于你自己的的独特的状态,因为内观出现的形式,会因环境及个人习性而异。有一种共同的模式,都是非常迅速地出现和消逝,每个人的经验都是独一无二的。如果你有先入之见,那你的心的自由度就被束缚住,自由才能开展内观。以前有禅修经验的人,会努力找回他们的过去经验,不过我们并不建议你这么做。如果你有正确的方法,你照著练习,那些内观观智与禅修经验自己就会出现。如果你努力地去相符特定的模式,以及禅修经验是应该怎样,那你实际上是延迟、限制你自己的进展。它能以稍微不同的形式出现,没有强加限制住自我,它甚至会容易些、快一些出现。那就是当我们说,「你要把心导向无常相」的意思。你不能预想无常的经验将会是怎样。你必需有一真正清明和开放的心来让它出现。不要有任何期望是很重要的。透过经常不断的观照无常,入无常相,最后就会证无常性。
■ 苦
在巴利文,苦的单字是 dukkha。当你说苦时,它指的是五蕴,就像无常一样,它指的是五蕴身心过程。苦相是压迫。最明显的,是来自我们称为 dukkhadukkha 苦苦,或者是疼痛的苦。这指身心的痛。譬如当我们牙痛或者头痛,背痛或者腿疼,感到难过。这些全部都是苦的相貌。那很明显的是(苦)压迫。不过,当我们谈论五蕴苦,那表示五蕴身心正受到苦迫,因为它们是无常。苦跟无常是一样的。所以,实际上它们是有著相同意思的两个字汇,但是对还没有经历过它们的人,只能观照见那个相,而不是究竟法。就三共相而言,如果你想要贯穿苦的真正意义,那你就必须观照无常。一个人必须反覆观照的变化的跡象。当一个能够反覆观照的无常的变化相,然后他就能更清楚的观照苦相。最后,你清楚的见到无常,你也将能清楚的见到苦。换句话说,他最后把心带到观照见剎那相续的变化,尽可能地观照身心真实的过程。然后,你将意识到心本身剎那剎那的变迁,它是苦,这个经验,像是强烈的痛。这种苦是心苦,比身苦的成份大些。然后心能意识到,在中所佛经中所提到:凡是无常皆是苦。
苦倒不是因为你执著财产、身体,或者当你有变动、变老或得病。那是较为世俗型态的说法,合理化的说明。在实修,因为你观照过程中剎那相续的变化,这是真正的无常,非常清楚地,苦是很明显的。这个苦是剎那剎那的变化,形成不稳定、不安宁的经验。它是一个真实的体验,有点像痛和精神折磨。它正是有情生起苦的基础。
这一切的目的,要记住,是出离:放下所有无常的事物,捨离所有的生起和灭去。除非你能亲身体证,否则心将无法不执著它的因缘性,对任何有生灭现象性质的事物不起执著。当你不能用那种全然不起执著的方式,心仍然攀缘到某些因缘事物上,某些攸关生死的事。尽管你可以在非常平和、微细的某些事物里,寻找安稳的庇护。不过,当一个人能照见所有因缘事物都是不满意的、苦的,那心将不起执著。另外,当心能不起执著,心就不攀缘因缘法。当这个发生了,心实际上转向无为法了,转头朝向我们称为涅槃的了,因为无为法是恆常不变的现象。与因缘法身心受苦的状态相比,这是绝对永久的寂静。然后你也会理解了为什么我们说毗婆舍那禅修,是通向无为法的唯一的道途。
好像很多人不认为,毗婆舍那禅修,是通向无为法的唯一的路径。不过,如果你重视无常和苦这个重点,只有内观禅修能带你的心,观照无常和因缘条件所生诸苦的性质。只有当你观照这个时,你才会把全部的因缘法弃置一旁。除非你的能心开展出真正强而有力的智慧,那些根深柢固,对世俗五欲和存在体的攀缘执著,会把你挡在那里。你就不能自由,因为你的心不想要自由。心看不见自由的需要,因为它没观照到苦,以及因缘性出现的遽苦,出现在任何生灭的事物现象里。
这表示我们对的无常的觉知的开展必须非常的敏锐。照见某些具有著特性的东西是较容易入手的,例如,热、跳动、紧绷等剎那剎那的生灭变化。观照痛觉的生起出现和消失是容易的,但是观照意识是较难的,譬如的愉悦和不苦不乐的感觉,那种一般人通常不能清清楚楚地去体验它。只有你能观照这个为无常,你才能照见苦在无常背后的真正意义,当你的禅修和定力深化,这将变得越来越微细。感觉变得更微细。所缘和心理目标都会变得更微细。如果你不能时时刻刻的观察这些生灭迁流,你将不能观照到它们的苦,因为你见不到它们的变异,你把他们视是绝妙的、令人惊叹的。因此,除非你能观照时时刻刻的改变(无常)和苦,苦是无常变动的结果,那你是无法超脱离欲的。
在刚开始的时候,虽然你见不到剎那生灭,你可以见到一些明显的变化,能更清楚的观照到变化的出现,然后超脱,厌离才会发生。起初,你不能觉知到无我,因为心的仍然攀缘于自我的想法。当你观照身心变化,对自我的执著就慢慢地放下,然后身心的过程变得更加清楚,无我的特性就会出现。你将会看到越来越多的身体感官,实际上那不是你;观照的心,只不过是的观照的心;以及那种感受和整个大量苦,它们不属于「我。」「我」并不是痛;心如此清楚的观苦,它也不是「我」,它只是观照的心。这种经历只出现在,当你能观照变化,和由变化而生起的苦。当无常相变得更清楚了,无我相也会变得更明显。只有当无我相变得明显,无我才会变得明显。这无我跟五蕴是相等的,只是用不同话来描述真实法,无常与苦也是一样。
简而言之,那些相只是指标,指出你的心必须观照的方向,当你实际上经历了过程,你并不去期望他们怎么个样。实际上无常,苦和无我是实相法本身,可是你观察的那些事相,像是变化和苦迫,它们实际上只是引导你去体验真实法。
■ 不同层次的内观观智
所以一切无常、苦和无我,这是真实以及因缘条件性的,依据五根强度的不同,有不同层次的体验。五力是信力,精进力,念力,定力和慧力。当念力,定力,和慧力变得强大,你将会在更深的层次经历三共相。层次更深,内观智慧就更深。
观察的一般的趋势,是从粗的变化和苦迫开始。然后,当现象性质,被清楚观照成无我,无常、无常相也都变得更清楚。苦相、无我相跟随著来。当这三种相都变得清楚时,无常、苦、无我的经验(不只是相),变得更清楚。换句话说,对真实法的体验变得更清楚。
请记住,当我们说对真实法的体验变得更清楚,我们意指著经验,指的真实法总是相同的。去经验它,使它变得清楚,或者像是不太清楚。因此,这些不同层次的经验,可以被认为是不同层次的内观智慧。例如,十六观智中第一观智名色辨别智,其为很明显的无我内观智慧。不过,第二观智是缘觉智,第三观智法印智,涵概三法印智慧,那是清楚理解的智慧,能与三共相中任一种有关。在这种情况下,在你的实修经验里,三共相中任一种相会变的更清楚。当你到第四观智时,生灭的内观智慧,无常相变得清楚。当你进入恐怖、危险境界时,厌恶和愿出离,这第四内观观智,苦的特性变得清楚。当你谈论内观关于平等捨,无我的的智慧就变得清楚。所以,你能明了,虽然全部的三共相都涉及真实法,在某一时期,其中的一种特性会显然更清楚。当你观照见更多无常,你经验更多的苦。当你经验更多的苦,出离心就会出现,你会经验更多的无我,这样地循环继续。
■ 主要的目的是清净
在这里,这些经验主要目的是清净解脱。清净来自观照诸法无我。那表示,你不再攀缘这些身心过程。不只是粗的执取,连同非常微细、根深柢固的执著心都要捨离。当内心深处的执著都被放下了,那么所剩的就是本体实相(Nature)了。另外,因为你观照苦,你就远离无常诸行;心就能释放自己,在无为涅槃境里找到寂静依怙。
这是内观禅修理论的概要。
欢迎光临 eNewsTree.com (http://enewstree.com/discuz/)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