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2年,郭沫若等人提出,“从事文改工作的人,应该经常注意民间的简化汉字,吸取其可取者而随时加以推广。国务院所颁布的简化汉字,是应该随时增加的。”
结果文字改革委员会出台了“第二批简化字”的制定原则,“广大群众对汉字进行的简化,充分显示了群众的创造精神和丰富的智慧。从事汉字简化工作,就是要总结群众创造简化字的规律,应用群众简化汉字的方法,在广泛搜集群众中流行的简化字的基础上,对汉字进行整理和简化。”
1977年,文字改革委员会正式发布了《第二次汉字简化方案(草案)》,这就是“二简字”。当时“二简字”共分为两个表,其中一个表收录了248个简化字,这个表中的字推出后直接实行;第二个表共收录了605个字,这个表中的汉字供社会讨论。
1977年12月20日,在《人民日报》、《解放军报》等大报刊登了简化方案,第二天,《人民日报》开始试用“二简字”。1977年12月20日,《人民日报》刊登了汉字简化方案。第二天,《人民日报》开始试用“二简字”。
但是“二简字”在推行仅半年后就宣告废止。原因很简单,因为当时无数人认为“这些简化字缺胳膊少腿难看至极,而且不符合中国传统的审美观。”
同时“二简字”方案拟订和公布过程十分仓促,事先既未召开文字改革委员会全体会议讨论,也未经广泛听取群众意见。不像“一简”方案那样慎重地事先广泛征求意见,专家反复讨论、征求意见并修订。
1978年4月,教育部和中宣部正式发出内部通知,今后在中小学课本、教科书和报纸、刊物、图书等方面停止使用第一表简化字。“二简字”在公布实行的半年就正式被废止。
下面小编将给大家展示一下当时的“二简字”的照片,大家看看自己都认识吗?
[ad8] [/ad8]
照片一、二简字《英雄洞》
照片二、1978年的初中生世界地理教材。标注的二简字分别为“缅、泰、部、面、藏、壤”
照片三、二简字“产量翻几番”
照片四、1985年邮戳“内蒙古”
照片五、二简字“铁道游击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