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ewsTree.com
标题:
日俄战争 -- 203高地之战
[打印本页]
作者:
Frank
时间:
2014-1-4 10:28
标题:
日俄战争 -- 203高地之战
转贴
日俄战争(日本称为日露战争)是1904年2月6日爆发,1905年9月5日结束的,俄国和日本为争夺在朝鲜半岛和当时的满洲地区(後称中国东北)霸权的战争。也是「白兵肉弹」战术发挥到淋漓尽致的战役。
闻名的旅顺西线制高点「203高地争夺战」属於旅顺攻围战(此役日军投入14万名,日军死伤59304名。帝俄军队23万名)中典型的攻山头战役。
1904年12月5日,战场指挥官乃木希典大将驾着机枪逼迫日军以「白兵肉弹」战术冲锋肉搏,并敢死队夺取203高地(今旅顺的白玉山)。命令士兵只准前进,不得後退,否则一律就地击毙。
经四天恶战,日军攻下水师营南堡垒几个小炮台,而主攻目标203高地却久攻不下。乃木希典心急如火,以致病倒在床。
无奈於9月22日下令停止攻战。这次总攻,日军死伤7500人,俄军伤亡4450人。
之後,从10月30日至11月2日,日军发动第叁次总攻,主攻东线制高点----望台山和东鸡冠山,也未成功。
1904年11月26日,乃木希典下达第四次总攻击令。令所属的3个师分头攻打松树山堡垒和东鸡冠山炮台,久攻不下後,乃木把刚从国内增援来的第七师全编到第叁军□,投入4个师近10万人的兵力,想尽快攻下东线制高点,仍不能取胜。
乃木後来改变战术,从四个师抽调3000名精壮士兵,组成6个敢死队,队员右臂缠上白布作标志(日军称之为“白襻队”),向松树山西麓强攻。出发前,乃木在水师营东北一个高地亲自接见队员,并提出严厉要求:不期生还,决死战斗;临阵脱逃,斩杀不赦。
傍晚,在炮兵掩护下,敢死队出动。晚上,日军敢死队借着月光,跨越战壕冲入俄松树山第四堡垒。日军大部掉落俄军壕沟陷阱中。
俄军利用探照灯扫瞄,以马克沁重型机关枪射杀敢死队,双方激战,白刃格斗。
争夺至次日□晨2时,敢死队死伤过半,“白襻队”的突击不能成功,馀部撤回。
最後激战由第七师团,并第一师团残存部队主攻,之後战术由满州军总参谋长儿玉源太郎定案日军28个连队采舟波性的攻击,每隔15分钟部队接连冲锋。
短短的两百多公尺小山坡日军动员六万多人、发射炮弹一万多发,连山头都被削平达叁公尺,可见战况之激烈。
当时帝俄守军拥有日军所没有的先进武器:手榴弹与马克沁重型机关枪。
而俄军方面辽东地区总司令官是施特塞尔中将,旅顺要塞司令官是史密鲁诺夫中将,旅顺港司令官为古雷葛勒维其少将,旅顺要塞陆上防卫指挥官为肯德拉切夫少将。旅顺地区全部帝俄守军约42000名,大炮640门,军营52处。
203高地争夺战日军战死5052名,且日军战场指挥官乃木希典的次子乃木保典少尉於11月30日战死於此役中的203高地西北坡(在战死之地竖有一碑」乃木保典君战死之所」)。
乃木希典的长子乃木胜典中尉已於5月27日傍晚5点30分因战受伤死於第二军(由辽东半岛盐大澳登陆)南山战役此役日军死伤4387名并获胜。
日军於1904年12月5日拂晓攻击开使先是由炮兵重炮(当时从日本东京及大阪190门海岸防卫用的大口径直径28cm的霰弹重炮中紧急运来18门支援旅顺第叁军,一发炮弹有300kg重。(类似重炮台湾日治时期基隆港边警局消防队上边的山头也配置,直到1970年代才拆除)轰击山顶俄军阵地。
轰击中第二十七连队集成第叁中队冲锋占领203高地西南山顶,接着第二十八连队集成第一中队肉博冲锋占领203高地东北山顶,傍晚再由集成第二十五连队攻克203高地中央山顶。
守卫高地的俄军全部壮烈战死。日军战场记录显示,当日军攻下203高地之西南山顶,东北山顶,及中央山顶时,山顶俄军阵地几无一人存活,俄军战至最後一兵一卒。
12月5日由日军占领203高地後由永野修身上尉指挥的陆军(多为水兵移籍补充)以炮击消灭了俄国东洋舰队。
白兵突击是日军在进行白刃战时所喊的口令的成功战例,助长了日军作战指导思想中浓厚的唯意志论倾向,以至於把“刺刀突击、白刃决胜”称为是“攻击精神”的结晶。
日本军人从入伍起,就接受日军白刃战天下无双的教育,无论从精神上 还是在训练上都格外注重白刃格斗(铳剑术)。
所以在整个战争中,日军的这种自信贯穿始终,也就引发了所谓大规模的 "万岁冲锋(banzai charge)",事实证明在优势的自动火力面前通常都是死伤惨重。
由於日俄战争乃木希典使用「白兵肉弹」战术致日军死伤惨重,战死2个儿子,还引发乃木希典自杀请罪之念。
在战後,由於受到司马辽太郎作品《坂上之云》的影响,有论者开始评价在二战前与东乡平八郎一起被多数日本人奉为「军神」的乃木希典是无能的「愚将」。
不过对於乃木希典能力的争论至今仍然持续。
欢迎光临 eNewsTree.com (http://enewstree.com/discuz/)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