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ewsTree.com

标题: (引文)凡知识必有出处,考察其出处就能判定知识的真假 [打印本页]

作者: 孙维邦    时间: 2023-6-28 10:09
标题: (引文)凡知识必有出处,考察其出处就能判定知识的真假
(引文)凡知识必有出处,考察其出处就能判定知识的真假


有些知识是出自感官所获得的印象;有些知识先天的就是知识;还有些知识是出自人的纯粹想象。人类第一大哲教诲我们:“若我们是带着必然性发生的思考,就是先天的判断;如果一个思想不是来自推演,也具有必然判断的可靠性,就是绝对先天的判断。因为经验不能给经验判断以严格的普遍性。在到现在为止的范围,这些法则是无例外的有效。若一判断具有无例外性,肯定不是得自经验,而是先天,先天地是知识的原则。当严格的普遍性属于判断的本质方面时——就是先天知识。因之必然性与严格的普遍性是一切先天知识的无庸置疑的标准。”

知识是由直观获得的”印象”与反映印象的”形式”二者构成。

蒼颉是面对着山或水与万物来造字的,这种关系就是直观。苍颉的感性为山为水为万物所剌激,脑子必烙下山与水与万物的“印象”。知性是用概念来反映印象的能力。所以概念是对象的形相,而非形象。概念与对象的相符是判断。概念本身是判断的完成。由直观获得的印象为依据的概念,都必经验的为真。

还有些知识:如大小、方圆、位置、数、秩序。在人类存在前就存在了,只是我们尚未存在而无从把握。只有以时空为条件,才能把握大小、方圆、位置,数与秩序。可见我们是存在于时空中,只有我们先天就在时空中,才能意识到时空,去谈论大小、方圆与数、秩序。空间与时间是知识所以为知识的条件,是知识的规则。

数与秩序是在时间里被经验。你 请问问自己,在人类存在前有什么?不就只有时空?可见时空先天就是我们存在的条件,存在条件能不先于存在吗?是时空来规定我们的意识,而后才是我们对时空发生认识。我们天天谈时空,可鲜有人能觉察时空是我们存在所借依的条件。它们作为知识先于我们的意识。公孙龙发现“坚、白、石”,那石头坚不坚得用手去掂,那石头是白是青得用眼去看,掂到、看到就是经验。你把眼闭上,我说有个东西,你不看也不摸就会想那东西“在哪里?是大是小,是方是圆”?可见位置和形状即空间。不说那东西“是”什么,你也必想到它的形状与位置,证明形状与位置是先天知识的形式。规定知识形式的是空间与时间。

“共产主义与共产党”首先是知识,而后才是用知识创建的实际。是知识就有根源:是来自直观印象,还是知性思维印象而生的形相?如果它是出自纯粹理性的想象,那它们就是什么都不是的空概念,什么都没反映,又何来的伟大与崇高?很清楚“共产主义”作为概念与上帝、真主、神、自由意志、灵魂不死…都出自纯理性的想象——不能从物质世界或自然怀抱寻出对象,根本不是实体。不同的只是“上帝、真主…是超然力量,“共产主义”是超然主张。都超越出人的经验范围,是直观所无从证实,又怎么可做为社会的理想呢?

记住:没有直观的概念是空的,没有概念的直观是盲的。

共产主义是个空概念的呀!

“空”就是只有包装袋,却无商品,“盲”就是无法理解。

知识毫无例外地从经验开始,从经验开始并不=出自经验。真知识必与对象相符,要相符就得相对,相对就一定被对象所剌激,被剌激就必在意识里留下印象即观念。人是先天地具有感性——婴儿下生必哭,证明他受到接生的剌激,但不能用语言来反映,只能感应,感应就是哭。可见人的感性是被动的只能接受而不能应用,应用是能动。人接受了的印象相当于照片,照片没有不来自对象的,因而观念没有不与对象相符合的。

意识有了印象,必促动知性活动起来,把印象做为认识的材料来思维,思维通过比较或弃除或存留,由知性产生出反映对象的概念。可见概念所反映的只是对象的形相,而非形象。

何为知性?曰;知性是依据印象自动产生概念的能力。印象来于直观,所以知性产生的概念永远不会错。

错误是理性所犯。所谓“理”就是事物所以为事物据依的规定性。因而“理”是完整的知识,要认识一事物就得通过不同概念关系的联结(即综合)才能得出完整知识。

理性又分经验的与纯粹的:经验的即由感性通过直观获得的印象为依据的。纯粹的就是不包含任何实际内容的单纯的思维形式。我们吃过苹果或西红柿,感觉到它们不同的滋味,这是亲经。凡属对象内容方面的都是后天亲经才可能。但你能把它们叫做苹果或西红柿,根据什么呢?就根据它们是“实体”,实体必能独立存在,这实体与存在就是单纯的思维形式,它们必先于我们的亲经,先天地做为知识的反映形式早就存在了。因而纯粹理性只是反映对象的空形式,不包含任何实际内容。

但实际上只要意识就不能虚空,日常说突然的剌激造成“大脑一片空白”,是未经思维的胡诌,只要人醒着脑就不能空置,必处“我思”中。“我思”这个概念必然包含内容,没有思的内容“我思”就不能发生——“思”不能空运转。即使未对着临界事态也有沉积的已往经验。只要不是植物人,大脑决不能没有内容——人脑不能空置。必处在“我思”中。“我思”就是“统觉”,统觉就是不管眼下的还是已往沉积的观念,都可能被思。“思”是意识的最高能力,它以存在于意识中所有观念为思的范围。

理性是“思”的能力,必能从自身产生概念:上帝、真主、共产主义……这些概念不是得自直观印象,不以直观印象为根据,就是空的——未包含任何内容,在经验中永远碰不到相应对象,因而纯粹理性提出的概念统统是欺骗,共产主义就是欺骗。

纯粹理性自身提出的概念是空的,因而使判断超出了经验的范围,这样连接成的知识,因这种概念在根源上不以印象为根据,所以既不具有普遍性也没有必然性,不能构成知识。

“我思”是统觉能力,就不问是来自直观印象,还是知性产生的形相,或纯粹理性自身提出的空概念,都来者不拒全纳于连接。因理性既是思辩的又是想象的能力。所以纯粹理性总是急着完成其思辩任务,来不及区分内感到的观念是实的还是空的,是经验的还是超越的。都作为观念来联结,只有把不同概念联结为一,才能构成完整思想。理性的目的却是构造完整思想即扩充知识,它只顾思想的完整而忽略了思想所必须确实与可靠。

思想的确实性与可靠性只有通过对概念的正确限制才可能。

“我思”的确能证明“我在”,笛卡儿漏掉了只有“我在”之后才能“思”。所以只要“我在”就必然“能思”,只要“在思”就是作判断,但判断却未必可靠和有效。十八世纪前没人考察过“思维的确实和可靠”需要对被连接的概念作出严格而准确的限制。

笛卡儿开创,莱布尼次、斯宾诺莎和沃尔夫坚守的理性主义和培根开创的归纳法(即综合)经了洛克和休漠的发展形成的经验主义,经了百年的论战,也没有解决形上学的独断与怀疑论的置疑。正是这两大学派的论战通过休谟对因果概念的解构,才把康德从独断论的迷梦中喚醒。他前无古人地把二者的长处构成的纯粹理性与经验理性的综合,终于为哲学奠定了可靠方向。

德国是马主义的故土,而且马又属新黑格尔派,他借黑格尔的辩法创立了矛盾对立学说,可马主义为什么没能在自己的故土生根发芽,却在农奴制的俄罗斯札根散叶?道理明摆着:接着文艺复兴的强大而广阔的人性觉醒,那只一米六高的一生不出门的思想圣杰先于地痞马克思写了《纯粹理性批判》,纯粹理性就能有效地先于预防了马主义的未经批判的歪理邪说,也只有纯粹理性才能比较出实践理性所包含的各式各样歪门邪道。

让我们遗憾的是实践的共产主义终于在上世纪末崩解大部,谁料又出了普京的复僻,其因何在?普京是真心而果决地推倒了做为特定文化的列宁和斯大林,可又用不同的名份疯狂地实际地复僻这一文化,就因人们没有从文化从知识的根源上完成对共产文化的纯理性判断,即没有文艺复兴所复的是古希腊人的自由探讨精神,摆脱习惯成见的束缚,是纯粹的思想解放即人本主义运动,半壁社会主义的解体是单纯的人身挣脱,非文化上的清理,不是对共产主义这个知识根源的批判,而只限制在对实际苦难的争脱。普京是一个无精神素养的阴谋家,他有的只是果决、狠毒和机变,而非思想。

从共产党初创还只是占山为王时,中华民族就遭受它一茬又一茬的疯狂而血腥的迫害,经历了土改,剿匪镇反、韩战与社会主义改造,我们都只处在承受中。直到56年底的“帮助党风”转到57年的反右斗争,才出现了人民对共党的揭露,一步步发展到今天与习大傻瓜的殊死斗争,这种博斗只只指向实际,始终未指向共产文化这个做为根源的知识。我们的斗争没进入到通过现象来刨根掘底的深度。这是为什么?就因知识或道理是超然的,形上的,物理学之后的,知识没有形状与外貌。而实际却可摸可触可验,我们只关注了实际的苦难却忽略了对苦难根源的追查。实际的斗争也可以使罪恶政权倒台,却不能保证它不东山再起,这就是苏东一些政权与俄、白俄,习傻瓜等时时企图死灰复燃的症结所在。

共产主义和共产党这两个知识不出自直观所获得的观念,而是出自马克思的臆想和意志。可他的师祖早已指出:一切出于欲望与意志的东西根本就不是思想、不是知识。只满足主体私欲,不能证明道理的真假。请务必记住:凡出自意志或想象的语汇统统不是知识。《共产主义宣言》连知识都不是,它怎么能成为人类的理想呢?怎么能不动摇不崩解呢?随《共产主义宣言》而生之的“国家是一个阶级压迫另个阶级的工具”、“指导我们思想的理论基础是马列主义、领导我们事业的核心力量是中国共产党”、“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三块恶表”、“科学发展观”、“中国梦”、“七个不讲”、“四个意识”、“四个自信”“两个确立”、“不知敬畏”、“东升西降”、“一带一路”,“平视世界”、“核心意识”……这些狅语乱调哪有一丝认识成分?全是主体的个人意志,意志根本就不是知识又哪来的真理?不是知识就是主体的痴心妄想的命令。连知识都不是的垃圾又怎么能指导人类生存?所以不只是在中国而是在整个人类都应果决地将共产主义文化连根拔除,永远地埋葬,否则就没有人性扎根散叶的可能。









欢迎光临 eNewsTree.com (http://enewstree.com/discuz/)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