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ewsTree.com
标题:
国会遇袭周年 拜登不提川普名字:「前总统」输不起
[打印本页]
作者:
dove
时间:
2022-1-6 08:15
标题:
国会遇袭周年 拜登不提川普名字:「前总统」输不起
本帖最后由 dove 于 2022-1-6 08:22 编辑
The White House
美国总统拜登6日针对国会山庄遇袭周年发表谈话。(Getty Images)
总统拜登6日针对国会山庄遇袭周年发表谈话,他批评前总统川普不能接受自己败选,说谎并煽动支持者,「这是场武装暴动」。
「前总统不只是前总统,还是败选的前总统。」拜登在演说时未提及川普的名字,而是以高分贝凸显「前总统」对美国民主造成的伤害。
[ytb]YVi33iqZ36A[/ytb]
影片来源:YouTube The White House
[ad2] [/ad2]
拜登表示,当天全美国都看到发生了什么事,一群暴徒打破玻璃,攻击执法人员并闯进国会山庄。他说:「这并非困在过去,而是确保过去不被淹没,这是往前进的唯一方法,也是伟大国家会用的方法。他们不掩藏事实,而是勇于面对。」
拜登说:「这就是事实:身为前总统,他捏造并散播关于2020年大选的许多谎言。他这么做是因为他重视权力胜于原则,因为他视自己的利益优先于他的国家和美国利益之上,因为他受伤的自我比我们的民主及宪法还重要。他不能接受失败,即使93位美国联邦参议员、他的司法部长、他的副总统、州长和州政府官员都说他败选了。」
去年此时,联邦参议院会正在认证选举人票,是拜登胜选的最后一步;时任美国总统川普宣称「选举结果遭窃」,号召支持者前进国会,施压国会议员反对普选结果却情况失控,川粉冲入国会,阻挠议事进行,且导致国会警察和抗议者皆有伤亡,最终有4人死亡。
拜登表示,「前总统」及其支持者认为确保胜选的唯一方式就是阻止投票、推翻选举;路透报导,有55%的共和党支持者相信川普的谎言。
拜登表示,对抗川普的弥天大谎,是美国灵魂之战,也是民主与专制在美国内外的较劲。
拜登说,人民要决定美国要成为何种国家?要让政治暴力成为常态?容许有政党色彩的选务官员推翻合法民意?美国不能成为这样的国家。
前总统川普通过声明表示,拜登只是藉川普之名进一步扩大美国分裂,以政治作秀来掩盖施政无能。
--------------------------------------------------------------------------------------------------------------------------------
拜登将指控特朗普:他对国会山骚乱负有"单一责任"(图)
路透社
白宫表示,美国总统拜登将在 1 月 6 日国会山骚乱一周年纪念日时告诉美国人,他的前任特朗普对该事件负有 "
单一责任 "。
拜登和副总统哈里斯将于 1 月 6日上午在美国国会大厦发表讲话。一年前,一群特朗普支持者闯入国会大厦,试图阻止正式宣布拜登赢得大选的认证程序。4人在当天的骚乱中死亡,一名国会警察在第二天死亡。数十名警察在长达数小时的事件中受伤,此后已有 4 名警察自杀。
自从去年 1 月上任以来,拜登和他的高级助手一直不愿直接谈论特朗普,尽管这名共和党籍前总统仍在散布有关 " 选举欺诈 "的说法。白宫新闻秘书珍 · 普萨基表示 :"周四,拜登总统将阐述发生在国会山的事件的重要性,以及特朗普对我们看到的混乱和屠杀负有的单一责任。他将强力反击这位前总统散布的谎言,这些谎言试图误导美国人民和特朗普自己的支持者,并分散人们对他在国会山骚乱中所扮演角色的注意力。
国会山骚乱
[ad7] [/ad7]
据报道,特朗普取消了原定于周四晚上在他位于佛罗里达州海湖庄园举行的新闻发布会,并指责众议院和新闻媒体对国会山骚乱的调查存在 "偏见和不诚实 "。特朗普的发言人泰勒 · 布多维奇(Taylor Budowich)称,拜登将在 1 月 6 日 " 试图进一步分裂我们的国家,这" 不足为奇 ",并补充说," 搞分裂是民主党人唯一知道如何做的事情。"
白宫表示,拜登将反驳特朗普的 " 虚假说法",特朗普的许多追随者都接受了这类说法,认为他连任失败是美国选举存在广泛欺诈的结果。
普萨基表示,拜登 " 清醒地认识到这位前总统对我们的民主构成的威胁,以及这位前总统是如何不断地破坏美国的基本价值观和法治的。"她补充说,拜登认为国会山骚乱是 " 特朗普四年任期在美国制造的这场悲剧的高潮 "。美国政府一名官员称,哈里斯将概述 " 美国正在经受着考验,必须努力确保投票权、确保自由和公平的选举,并为子孙后代维护我们民主"。
作者:
人文废墟
时间:
2022-1-6 11:09
民主党的腐败堕落造成美国今日的困境
欢迎光临 eNewsTree.com (http://enewstree.com/discuz/)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