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ewsTree.com

标题: 基辅会战 [打印本页]

作者: Frank    时间: 2012-9-3 21:59
标题: 基辅会战

作者: Frank    时间: 2012-9-3 22:01
封闭合围圈
  第聂伯河突出部的苏军的结局,不仅是由于斯大林下达“不惜一切代价进行坚守”的强硬命令造成的,而且也是由于德军翼侧取得的进展所致。早在莫斯科的苏最高统帅部发现德军开始包围基辅,第聂伯河东部的苏军指挥机构就对势态作了准确的估计。基尔波诺斯上将及其司令官们受自己责任感所驱使,曾下达了局部撤退的命令。
   9月12日天气好转,德空中侦察机侦察到了敌强大兵力由普里卢基地域向卢布内-洛赫维察-罗姆内一线撤退的可靠征候。当日17时,冯·龙德施泰特元帅命令部队在整个正面上不顾一切地实施追击,与此同时,空军重点对合围圈北部的科诺托普-里尔斯克和南部的卢布内-波尔塔瓦铁路段实施了猛烈的轰炸。
   9月12日,第2装甲集群司令官古德里安大将命令第3装甲师越过洛赫维察,进逼皮尔亚京。为了使敌人来不及巩固其防线,尽管车辆短缺、气候恶劣,古德里安大将仍命其全部装甲部队发起进攻。第3装甲师这时只有20%的坦克尚能使用,但由于缴获了一个容量为400立方米的油库,目前仍能起到尖兵作用。
  当天黄昏,莫德尔中将在罗姆内组建了一个先遣支队,该支队由弗兰克少校指挥,由第521反坦克营第3连、第3步兵团第2连、第1侦察营第1连、第75炮兵团第6连、第6装甲团第2营的两辆P-II型坦克、两门轻型高射炮和一个工兵排组成。天黑前,先遣支队从该城向南进攻,先粉碎了一些担任警戒任务的小股敌人,接着连续推进了45公里。到21时15分,弗兰克少校指挥的各个分队占领了姆利尼附近苏拉河上的桥梁。对面就是洛赫维察。
  苏军被德军在洛赫维察附近的突然出现惊得丧魂落魄,但很快便恢复常态,将现有的部队调往苏拉河。德军这支小型先遣支队有被吃掉的危险。夜间,弗兰克少校向师部提出了立刻给予支援的请求。次日上午,莫德尔中将便从师属各部队中抽人组建  了另外一个由冯·莱温斯基中校指挥的战斗群。该战斗群于9月13日中午出发,途中,接到了全速前进的命令,因为我军侦察机报告,敌坦克正向我先遣支队的阵地实施冲击。德军俯冲轰炸机出动,对苏军战斗车辆实施了俯冲轰炸。当莱温斯基的战斗群进入姆利尼时,敌人战斗车辆已被摧毁。
  莱温斯基和弗兰克这两位指挥官决定,不等师部队到达即以现有各连直捣洛赫维察。坦克、人员输送车、摩托车沿河堤疾驶前进,先后攻占了姆利尼以南苏拉河上的3座桥梁。两个战斗群立刻建立桥头堡,并停止了前进。此时,苏军开始活跃起来,其炮兵便从相距仅1.5公里远的洛赫维察对德军的先头坦克进行了炮击。
  莱温斯基和弗兰克的战斗群冒着炮火占领了苏拉河起伏不平的南岸,从而得到了某种程度的掩护。各连为了免遭敌人杀伤,以极快的速度向前推进,使队形变得七零八落,混乱不堪。但不久,军官们就将其分队集中起来,继续向洛赫维察前进,第521反坦克营第3连的自行火炮负责火力掩护,而第6装甲团第2营的战斗车辆则组成突击队向前冲击。然后,坦克停下来,负责掩护,自行火炮向前开进。两个战斗群便这样到达了洛赫维察附近,并于17时前占领了该城的东部。
  苏军进行了十分顽强的抵抗。但是,当坦克开来时,他们的一切牺牲精神都徒劳无用。经过半个小时的战斗,苏军撤退了。第3步兵团第1营紧追不放,一直推进至城中心的十字路口。这时敌人调集了火炮、迫击炮、反坦克炮和高射炮,阻止住了德军各连的前进。
  因此,19时,冯·莱温斯基中校命令坦克和自行火炮撤离该城,占领城边缘深谷中的警戒阵地。只有第3步兵团第1营(韦尔曼少校)留在原地,坚守洛赫维察东部城区。
   9月13日黄昏,第24摩托化军的态势如下:第4装甲师占领了盖沃龙,党卫军“帝国”师到达了博尔斯纳以南14公里的地方。第10摩托化步兵师缓慢地离开科诺托普,随第3甲师向罗姆内前进。装甲兵上将盖尔·冯·施韦彭布格发现,第1装甲集群的第16装甲师已前进到洛赫维察以南40公里处。这40公里长的地段尚敞开着,越来越多的敌人正从这里逃之夭夭……
   9月14日来到了,这是晚夏的一个阳光明媚的日子,一个愉快的礼拜日。这一天,在遥远的家乡,教堂里鸣响着阵阵钟声,同时,这一天也是苏联“西南方面军”覆灭的开始。
  胡贝少将指挥的第16装甲师开始进攻卢布内。经短时间的炮火准备后,第78步兵团(冯·阿伦施托尔夫上校)和第64步兵团第2营(冯德曼上校)向该城发起强攻。苏军放弃战斗,撤出卢布内。
  与此同时,第3装甲师也在强攻洛赫维察。9月14日天一亮,第3步兵团第1营的部分兵力和第6装甲团第3营就向洛赫维察的敌抵抗枢纽部发起了进攻。昨天没有实现的,今天实现了!第3步兵团第3连(佩施克上尉)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穿过该城,突然占领了北面的大桥,在一片“乌拉”声中俘虏了敌守卫大桥的一个高炮连。敌人的抵抗彻底崩溃了。将近10时30分时,第6装甲团第2营的战斗车辆抵达这里,苏军举手投降了。洛赫维察落入德军手中!
  第3步兵团第1营通过大桥,占领了洛赫维察以南的亚什尼基高地以及该城西面的哈里科夫齐高地上的阵地。第3装甲师主力在中午时分进入了洛赫维察,并立刻占领了环形防御阵地。莫德尔中将亲临前线,将他的指挥所设在洛赫维察一所学校的房子里。下午,古德里安大将到达这里;在关键时刻,他总是出现在前方。
  当天下午,古德里安和莫德尔这两位装甲兵指挥官便下令组建了一支干练的侦察小分队,小分队奉命立刻继续向南突击,与第16装甲师建立联系。这样,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战事频繁的历史中,一个几乎绝无仅有的插曲便由此开始了。可与之相提并论的只有1914年的骑兵远程侦察。
  第6装甲团第9连连长瓦特曼中尉被任命为该侦察小分队的队长。但是,他仅有唯一的一辆P-Ⅲ型坦克、一辆载有无线电台的指挥坦克和几辆人员输送车。该侦察小分队共有2名军官——瓦特曼中尉和米勒-豪夫中尉、l名战地记者(特种任务指挥官海辛)和45名士兵。为封闭基辅合围圈,他们开始了大胆的坦克奔袭。
  侦察小分队顶着烈日开始行动。洛赫维察以南公路的路面很坚硬,偶尔有几处沼泽地段。两辆坦克和几辆人员输送车在伊斯科维齐-森昌斯基那附近驶过弗兰克少校指挥的先遣支队的前方警戒线,进入了宽阔的、地势略有起伏的敌占区。从这时起,与师部的联系就只能通过无线电台来进行了。
  行驶两公里后,这个临时编组的侦察小分队的缺点就暴露出来了。有几辆车,其中包括仅有的一辆摩托车,由于发动机和传动装置损坏而停止不动了。其中一部分乘员后来遭到敌坦克的拦截,当了俘虏。侦察小分队继续前进……
  行驶3个小时以后,看到了第一个村庄。苏军的一个运输队正在公路旁休息。当先头坦克靠近时,敌人慌忙丢下运输车辆,躲进附近的向日葵地,机枪对向日葵地进行了一阵扫射,燃起了一片咝咝作响的火焰。侦察小分队并没有停止前进。当车辆驶过一个高地时,看到有红星标记的卡车正在穿越公路。
  又打了一阵机枪。继续前进!当走了500米后又遇到一批苏军,这是一支由火炮、辎重车、火炮前车、轻便马车和牵引车组成,且由哥萨克骑兵护卫的长长的纵队。机枪又响了起来。德军坦克和人员输送车用机枪火力在敌纵队中开辟出一条通路,冲了过去。
  瓦特曼中尉不知道什么叫停止。他指挥其侦察小分队通过深壑隘路、低洼地、森林地、田野和摇摇欲坠的木桥,一刻不停向前冲击,他们在季奇附近过了苏拉河,这里恰好是洛赫维察到卢布内的路程的一半。这时,无线电联络中断了。当车辆又到达一个高地时,洛赫维察师指挥所的无线电报务员才收听到了“16时零2分到达卢卡高地”的声音。
  太阳西下,霞光万道,此时,瓦特曼中尉才第一次让侦察小分队在一个高地上停了下来。坦克和人员输送车开到粮垛后面,隐蔽起来。军官爬到田边用望远镜观察前方:对面出现了卢布内的紫罗兰色的城廓,房屋上面烟云燎绕。
  这时已可以清晰地听到炮弹、手榴弹的爆炸声和机枪子弹的呼啸声。无容置疑,侦察小分队已到达苏军防线背后很近的地方,离南方集团军群的先头部队仅有几公里了。
  这时,天空中出现一架德军侦察机,越飞越低,接着缓缓降落在指挥坦克旁边一片收割后的田野上,一位不知姓的空军少尉从飞机上跳下来,朝两位坦克军官跑来。他报告说,他是莫德尔中将派来的,目的是查明侦察小分队的位置,同时通知第16装甲师,第3装甲师的侦察小分队正向他们靠近。数分钟后,飞机又腾空而起,向卢布内方向飞去,它在卢布内城上空盘旋,投下一颗深紫丁香花色的烟幕弹。这是预先约定好的信号,表示:“我们来了!”
  瓦特曼中尉命令:“坦克,前进!”侦察小分队继续前进,穿过一条深谷,向突然从暗处钻出来的苏军进行了射击。一条河挡住了去路。军官们找到了一座桥。但当P-Ⅲ型坦克开动之后,他们才发现这座桥已被炸毁了,于是坦克只好停了下来。这时河对岸突然出现了着土灰色服装的人影,他们满身泥土:下巴和面颊上布满胡茬,肮脏不堪,但是他们在不停地招手致意。这是林琴中尉指挥的第16工兵营的第2连到了。
  瓦特曼中尉看了一下表说:”现在正好是1941年9月14日18时20分整。我们成功啦!”
  工兵标明渡河通道后,两辆坦克和人员输送车便涉水过了河,驶进卢布内。几分钟后,第3装甲师的这位中尉就来到了第16装甲师师长的面前。炮塔上涂有很大的“G”字标记的P-Ⅲ型坦克,停在了炮塔上涂有“K”字标记的指挥坦克的旁边。古德里安和克莱斯特装甲集群的先头部队会师了。
  基辅合围圈业已封闭!

图2:1941年9月14日合围圈封闭
  这一天幕色降临时,第3装甲师进至洛赫维察城下。由西向东突围的敌人给德军施加的压力每时每刻都在增长。不久,洛赫维察城也被敌人从四面八方包围了。为减轻北面所受到的压力,第39工兵营的一个战斗群企图向卢卡发动一次进攻,炸毁卢卡附近的桥梁。但这一企图被敌人防御火力所粉碎。
   9月15日,第3装甲师将其部队集中在洛赫维察城内及其周围。第39通信营营长冯·贝尔少校受命担任城防司令官。他的首要任务是保障补给,其次是接待纷至沓来的电影界、广播电台和报刊的战地记者。这些战地记者想以文字和图象的形式记载下有关德军两个集团军群在辽阔的乌克兰实现历史性会师的全部细节。
  弗兰克少校的战斗群负责防守洛赫维察的东南面。阵地中的步兵、反坦克兵和炮兵一直在抗击着企图突围的苏军小股兵力,尚未得到休息。在一次小规模战斗中,他们俘获了一名苏联将军。他是苏军第21集团军的后勤部副部长。
   9月15日将近中午时分,东面尘上飞扬,一群坦克自东而西疾驶而来,越来越近,对第3装甲师的阵地构成了威胁。弗兰克少校发出了警报。坦克驶近了。第394步兵团第1连的士兵们突然跃身而起,欢呼着向涂有铁十字标记的灰色钢制庞然大物奔去。原来就是德军第9装甲师先头部队的坦克。
  基辅合围圈在第二个地点封闭了!
  胡比基中将指挥的东马尔克第9装甲师,9月13日尾随第16装甲师向卢布内挺进,14日奉命东进,继而又快速北上,翌日晨7时15分,占领了洛赫维察以东森恰附近苏拉河上的桥梁。这一天,该师位于一个纵深达50公里而正面极狭窄的楔形地区,该地区处在森恰和已被第14装甲师占领的米尔戈罗德之间。第9装甲师需同时对三个方向作战,向北推进的先头部队,第33装甲团,此时与第3装甲师建立了联系。
  第3装甲师也在对三面作战。第3步兵团向北、向南扩大了阵地,并占领了亚什尼基附近的桥梁。第394步兵团前出至洛赫维察和正在向普里卢基方向推进的第4装甲师之间。第1侦察营将敌人赶到了切尔努希。苏军企图在什达内附近达成突破。第3摩托车营和随后赶来的第6装甲团第3营截住了这股敌人。
  由于第3装甲师还在辽阔的地区孤军作战,尚未与第16和第9装甲师建立牢固的联系,莫德尔中将向各个方向派出侦察和突击小分队,以便第3装甲师免遭敌人的突袭,由二等军士长克雷奇马尔和上士鲍代因指挥的第3步兵团第1连的一个班,与第16侦察营的尖兵相遇了。
  这样,基辅合围圈就在第三个地点封闭了!

合围圈内的会战
   9月下半月,在基辅东部杰斯纳河-第聂伯河巨大突出部内的乌克兰地区,俄国西南方面军遭到了悲剧性的覆灭。西南方面军的覆灭,应归咎于斯大林不容变更的坚守命令,归功于希特勒在军事上迅速认识复杂态势的能力和德军官兵的勇敢精神。在这块生长着向日葵、玉米、谷物以及果树的辽阔土地上,若干世纪以来,风车一刻不停地在转动,农民赶着马车在坎坷不平的沙路上行驶,可是,从这时起,这宽广的大地将为数千具官兵的尸体、成千上万匹腐烂发臭的马匹,以及毁弃的火炮和坦克所覆盖……这里将成为东方战局中最大的战场。当古德里安和克莱斯特装甲集群的先头部队在洛赫维察的卢布内会师时,这里的战场呈现为一个三角形,它的北角是罗斯拉夫尔,西角是基辅,南角是克列缅楚格,与德国施特廷 [ 译者注:即现在波兰的什切青。 ] -科隆-慕尼黑三地构成的三角形相似。该三角形边长约为500公里,总面积约达13万5千平方公里。

图3:1941年8月-9月的基辅战场相当于施特廷-科隆-慕尼黑三地所构成的三角形地区
  德军3个集团军和2个装甲集群包围了苏军5个集团军。9月15-16日,战争史上最大规模的合围战打响了。虽然斯大林格勒会战和中央集团军群的覆灭可能会更令人痛心和更富有戏剧性,但基辅会战是在俄罗斯帝国的辽阔领土上进行的规模最大、最激烈、而且就其对以后的影响和作用而言大概也是最具有决定意义的会战。
   9月15日黄昏,德军的情况如下:第2装甲集群的第46和第24摩托化军在最北面作战。由于第24摩托化军开始在罗姆内以东的宽大正面上向南推进,第46摩托化军不得不负责掩护东翼。右邻的第35军级司令部还远在党卫军“帝国”师之后,第2集团军的另一个军,即43军,也由于第24摩托化军向南运动而退居第二线,该军命其所属各师停止前进,并于黄昏时转而向北行进,在这一天,第2集团军实际上并没有对正在升级的会战发挥作用。9月16日,第2集团军司令部奉命撤出该线战斗,并于以后3天里,重又回到中央集团军群的中央地段。
   9月15日以前,第6集团军司令部命令第51和第17军从北面包围了基辅。第51军选中苏第5和第26集团军的接合部为突破口,其第79步兵师(施特雷克尔中将)在这里达成纵深突破。第29军从西面和南面包围了基辅;第34军级司令部、第4和第44军在基辅与克列缅楚格之间的第聂伯河沿岸担任警戒。
  第17集团军的第11军已抵达从米尔戈罗德到苏拉河河口之间的苏拉河沿线。第48摩托化军正在卢布内周围作战。第14摩托化军在向米尔戈罗德以南的普肖河挺进。第55和第52军正在宽大正面上向东北波尔塔瓦方向缓慢推进。国防军统帅部9月16日的报告讲到了这一情况:
   “在乌克兰,德国陆军部队在空军的有力支援下,大胆进攻,在宽大的第聂伯河下游的几个最重要的地段建立了桥头堡。他们在数天的战斗中,顶住了得到部分坦克支援的强大敌人的猛烈进攻,守住并扩大了桥头堡(除克列缅楚格桥头堡外,还有第聂伯罗彼得罗夫斯克桥头堡),现在,德军已从这里出发,在宽大正面上乘胜向东实施突击……”

   9月15日,苏军最高统帅部及其下属指挥机构发现,德军行动已加快,合围西南方面军的合围圈已经封闭。9月16日,位于合围正面北部的苏第5和第21集团军陷入瓦解状态。它们被分割在普里卢基两侧,部队已混乱不堪。仍坚守在基辅的苏第37集团军几乎遭到三面包围,只能在半径为25公里的范围内进行防御。苏第26集团军仍在第聂伯河沿线设防,在克列缅楚格西北方向的第38集团军残部也由它指挥。同日,铁木辛哥元帅指挥下的“西南”方向总指挥部命令第40和第38集团军以及第2和第5独立骑兵军,从东面发起进攻,以求割裂德军的合围正面,击退德军的装甲集群。尽管俄国部队企图坚决实施这一命令,但在向东推进的德国陆、空军部队的抗击下,这一企图化成了泡影。
  苏军“西南”方向总指挥作战部部长巴格拉米扬少将乘飞机飞进合围圈,来到了普里卢基“西南方面军”指挥所。在这里,他口头向基尔波诺斯上将传达了撤离基辅、率方面军向东突围的命令。基尔波诺斯上将对这个口头传达的命令表示怀疑,命令发报员与莫斯科进行联系。9月17日3时40分,终于与莫斯科联系上了。基尔波诺斯问,他是否应放弃基辅,沙波什尼科夫元帅回答说:“同意放弃!”
   17日清晨,基尔波诺斯上将下令实施总突围。按照他为各集团军规定的突围路线,第21集团军经罗姆内突围,与此同时,第2骑兵军由东面向罗姆进攻。第5集团军向洛赫维察方向突围,第37集团军随后跟进。第26集团军以及第38集团军残部经卢布内突围,各集团军司令部均给普里卢基回电说“明白”。只有弗拉索夫中将指挥的第37集团军司令部没有回音:方面军与基辅的联系中断了。
  自战争开始以来,曾不止一次使南方集团军群局部受挫、迄今一直在坚固防线内战斗的苏军部队,由于指挥已完全失灵,在合围战的头两天便已陷入混乱之中。苏军各集团军被分割成了相互没有联系的战斗群,只能根据情况和地形各自为战。紧缩基辅合围圈并不是按计划进行的,而是像有孔的气球一样逐渐收缩的。在最初的几天中,合围圈已收缩到普里卢基-基辅-绍夫宁(相当于德国的维尔茨堡-斯图加特-慕尼黑)这一三角形地区。
  德第17集团军司令部命令部队于9月17日向西发起进攻。直到该日,苏拉河畔的战线还是相当平静的。苏军渡河突围的几次尝试被挫败。5时40分,德第11军在苏拉河河口附近渡河,继而沿第聂伯河向西北推进。第31和第32步兵团粉碎了敌人最初的抵抗,为本师开辟了继续前进的道路。第257步兵师在9时前占领了苏拉河西边的高地,并俘敌290人,缴获76.2毫米反坦克炮10门。在这里随部队渡河的冯·科茨弗莱施步兵上将负了伤,萨克斯中将任代理军长:他的第257步兵师由炮兵指挥官安格尔少将接替指挥。
  第一批强击群渡过河不久,师属工兵即开始架设军用桥,并于18时30分将桥架好了。当一个装备100毫米火炮的炮兵连通过该桥时,桥塌了,因此并未能加快渡河的速度。拆桥和架桥工作又随即开始。直到次日14时30分左右新桥才交付使用。9月18日,第477步兵团夺占了佩尔沃迈斯科耶西南的高地,到达了苏拉河西面20公里的地方。
  第二天,第477步兵团又前进了20公里。黄昏时,第257步兵师进至索尔托诺沙前10公里处。9月20日,该师到达了索尔托诺沙-皮尔亚京铁路线。这时,接到军的命令:由于己方部队已开进索尔托诺沙,因此不必越过铁路。第79步兵师的任务是在这一天与第11军的左翼师即第24步兵师建立联系。
  第24步兵师在过去4天里占领了第聂伯河北岸纵深达100公里的地区。在与自北面而来的第79步兵师会师后,第24师离开该线,被调到军的北翼。赋予它的新任务是粉碎敌人突围的企图,并向苏军部队中打入一个楔子。也就是说,将基辅大合围圈分割成许多个小合围圈,使敌人逐渐地自行崩溃,同时,也使敌人指挥机构无法集中兵力对德军的合围正面实施协调一致的大规模突围。
  德第24和第257步兵师现已转向东北以突击在奥尔斯希察附近针对东面设防的苏军的背后,或者迫使该敌向德第16装甲师靠近。制定这次进攻时遇到的麻烦是,各级司令部几乎都没有足够的地图资料,不得不使用缴获的地图,而这种地图不是质量很差,就是来源于沙皇时代。
   9月2O日,第24步兵师在诺维伊尔斯哈韦兹做好了向奥尔斯希察发起进攻的准备。左翼为第31步兵团,右翼为第102步兵团。敌人进行了异常猛烈而又顽强的抵抗,直至打尽最后一颗子弹,使我军的进攻毫无进展——即使第32步兵团加入战斗后,仍无起色,第125步兵师渡过苏拉河后立即转向北方,迫使苏军从南面和西南撤向苏拉河。苏军企图在塔拉索夫卡村附近渡过苏拉河,继而向东逃窜。他们向已占领该村东面桥梁的第125侦察营发起了攻击,该营损失惨重,开始撤退。这时,第421步兵团团长赖因哈特中校亲自率领得到几门反坦克炮加强的连,攻入塔拉索夫卡村,与被打得疲惫不堪的第125侦察营会合。苏军有1700人被俘。
  在该作战地段的东北方向,第48摩托化军在此期间已到达奥尔斯希察河汇入苏拉河的河口处。9月17日晨5时30分,该军以(从左到右)第25摩托化步兵师、第16和第9装甲师,从卢布内西部地段发起进攻。敌人进行了特别顽强的抵抗,迫使我军逐村争夺,用了将近6个小时才到达奥尔斯希察河。第64步兵团第1营在亚布洛涅沃附近建立了第一个桥头堡,俘敌500人。
  至此,该军完成了赋予它的任务,停止前进。从9月18日起该军进入了针对西南建立防御阵地。从西南面进攻的第11军和从北面进攻的第51军,奉命将苏军赶到德军装甲师前。第16装甲师在沿丘尔奈和奥尔斯希察河进行设防,防守正面为25公里。
  这一天,苏军首次试图向东突围。9月19日,苏军加强了其主要针对第16装甲师右翼的进攻。第64步兵团第1营陷入危机之中,该营的步兵在菲利波维奇和别洛夫索夫卡的断垣残壁中顽强扼守,以机枪、卡宾枪和手榴弹来对付绝望的、其中一部分是醉醺醺的苏军。他们弹药用尽后,就用铁锹和枪托打击敌人,没有放弃半寸土地。下午,有两支部队从北面接近这里,它们是己方第45步兵师和第293步兵师第512步兵团的先遣部队。
  但是敌人并未因此而放弃战斗,4个师又以部分兵力于9月20日再次向第16装甲师发起攻击。苏军在奥尼什基渡过河,在东北方向突破合围。下午,德第64步兵团第1营、第16炮兵团第2营和后来的第79步兵团第1营实施了反冲击。它们的第一次反冲击被英勇奋战的苏军击退了。我们的步兵上了刺刀,发起了第二次反击。这时,敌人才被击退,南翼被突破的缺口重又封闭。
  在第16装甲师的北段也不平静。为了减轻损失惨童的第64步兵团第1营所受到的压力,第64步兵团团长赫费尔上校命其第2营向克鲁波杰连祖发起进攻。但是,工兵在19时30分以前才将被炸毁的桥修复,进攻只得在夜晚实施。第64步兵团第2营(雷曼中校)在夜暗中遇上了一支庞大的纵队。由于不清楚是敌是友,前卫分队便问道:“口令!”对方没有回答。这时,德军机枪开始咆哮起来。几分钟后停止射击,俄国人走了过来——但没有拿武器。这个受命突击德第64步兵团第1营背后的苏军战斗群投降了。
   9月22日, 第24和第125步兵师从南面和西南面发起的进攻终于取得了进展。第24步兵师的第31步兵团攻占了奥尔斯希察西面的沼泽地。第102步兵团第5连以喷火器消灭永备工事内的苏军,苏军放弃了对德军第24步兵师的抵抗,撤向奥尔斯希察,他们竭力拼杀,像野兽一样扑向第16装甲师的警戒阵地,以求打开一条通路。他们在这个硕大的合围圈内横冲直撞,想找到一个防守较为薄弱的地段。
  第79步兵团再次陷入危机。苏军顺利冲过了该团第1营(沃塔少校)的阵地,攻到了炮兵阵地前。德军炮兵将火炮旋转180度,以直射火力压制疯狂无羁、绝望挣扎的敌人,成批成批的敌人倒在阵地前。但是仍然不断有新的苏军步兵班、连和营,以及炮兵、辎重部队和骑兵出现,他们越过倒下的同伴的尸体,继续冲击。9月23日,苏军暂时从德军装甲兵的手中夺回了索洛图奇和佩特里基。第24步兵师赶来了,其第31步兵团突击奥尔希察附近的堤坝,占领奥尔斯希察,继而与第16装甲师建立了联系。
   9月24日,德军战线上的缺口被封闭了。第125步兵师的第421步兵团这时已抵近奥尔斯希察河,占领了普列晓沃。该地位于奥尔斯希察河汇入苏拉河的河口附近。晕头转向的苏军在实施最后反冲击时又一次遇上了第421步兵团第2营,前面是德军的机枪,后面是沼泽地,苏军到了山穷水尽的地步,他们的反冲击已属最后的挣扎。在这一时期,基辅合围圈内的战斗发展是不平衡的。
  在这些天里,第24摩托化军已命第346和第4装甲师转而向西实施突击。党卫军“帝国”师在向南实施突击。第10摩托化步兵师正在罗姆内附近顽强抵抗敌数个师自东面实施的进攻。第2装甲集群已命第3装甲师向西实施战斗侦察。由于第6装甲团此时仅剩下10辆坦克,战斗的重担便落到了步兵的肩上。战斗车辆被集中起来,统一由施奈德-科斯塔尔基少校指挥。9月16日上午,德军的这些战斗车辆攻占了梅列希,第394步兵团被留在皮尔亚京东面担负掩护任务。第3步兵团的任务是与左邻第4装甲师建立联系。
   9月15日,第4装甲师受命向西进攻,越过利萨季尔河,切断普里卢基-罗姆内公路。第二天,该师攻占了谢基连济,并于将近中午时穿过了普里卢基-罗姆内公路。至此,该师便完成了所受命的任务。第4装甲师在这一地段又坚守了两天,此后其全部战斗群均转移到了罗姆内,因这里似乎已成了第2装甲集群的危机的中心。
   9月16日,党卫军“帝国”师攻占了交通枢纽——乌代河畔的普里卢基,从而堵死了苏军从这里撤退的道路。在9月19日以前,党卫军“帝国”师也被从业已缩短的战线中抽出,派到了东面的罗姆内地段。
  德军的空中侦察发现,敌军从9月17日起已开始缓慢地向东南移动。第3装甲师随即受命追击敌人并前进至乌代河。由于在这炎热的夏季天气里吹着阵阵凉风,步兵们几乎没有遭到炎热之苦。9月17日下午,第3步兵团和第6装甲团一部兵力就已到达乌代何畔。但是,它们未能渡过该河,因为在西岸的苏军兵力占优势。

图4:1941年9月18日黄昏时的态势
   9月18日,敌人甚至还能以第9骑兵师和两个完整的坦克旅向东北方向突围,第2装甲集群发现了这一危急情况,遂请求第1装甲集群快速增援。于是第1装甲集群命第9装甲师立刻行动,前出至第3装甲师背后。
   9月19日,第2装甲集群命令第3装甲师与第25摩托化步兵师协同作战,肃清皮尔亚京东部地区之敌并对这一地区实施警戒。敌人粉碎了德军的这一企图。夜间。敌强大的骑兵和步兵部队在第25摩托化步兵师的地段达成突破,并切断了它与第3装甲师的联系。第3装甲师以第6装甲团第2营、第521反坦克营部分兵力和第3摩托车营实施了反冲击。蒙策尔中校命其为数不多的坦克从苏军部队中冲过去,不久就在梅列希东北部与第9装甲师的警戒部队建立了联系。这样,已突围的敌人重又陷入了德军的罗网。
  但是苏军实力仍然十分强大,终于逃出重围,撤向什达内。第6装甲团、第3摩托车营和后来的第33装甲团的一部兵力,又立即将这些敌人击退,敌人被迫撤至德里尤科夫希纳,进入那里的森林和深谷。第3摩托车营第1连(冯·科亨豪森上尉)和第521反坦克营第3连(林克中尉)从正面向德里尤科夫希纳发起进攻,在粉碎敌之顽强抵抗后进入该地。他们摧毁了敌人大量火炮和装甲侦察车,抓获了大批俘虏。苏第5集团军炮兵指挥官谢坚斯基少将及其参谋部人员被德军俘虏。
   9月20日傍晚至21日凌晨,苏军撤进了皮尔亚京东南和洛赫维察西南方向的森林深处。夜间无法实施追击。待天一破晓,我军战斗群立即又发起了追击。苏军躲在隐蔽的角落里拼命抵抗,毫不动摇和退缩。德军不得不用手中武器和喷火器来逐个消灭他们。在茂密森林中进行的这场战斗,特别艰难而又残酷。苏军的抵抗慢慢减弱了,确切地说,在战斗足足持续了5个小时之后,机枪和卡宾枪地响声才渐渐平息下来。
  第3摩托车营第1连地摩托车兵开始肃清最后一片森林里地残敌。他们不得不搜索每个地洞、每棵歪倒的树木、每一簇茂密的树叶,因为俄国人即使赤手空拳也极擅长伪装。当摩托车兵又搜索一个地洞时,大声叫喊起来:“这儿有俄国人!”这时,一位衣冠楚楚的苏联军官站了起来,他就是苏第5集团军司令官波塔波夫少将。他是红军中最有才干的战略家之一,正是他曾使德第6集团军和第1装甲集群都未能攻克基辅。现在他向莫德尔中将的部下投降了。
  至此敌人在基辅合围圈西部战线上的抵抗就崩溃了。9月21日,太阳照耀着死尸遍野的战场。第3装甲师的一位军医这一天在他的私人日记中写道:
   “一副令人毛骨悚然的景象。在各种武器和装备之间横七竖八地躺着人和马的尸体。其中有一辆修理车,上面装有电动机床和钻床等机械。这种东西我还从来没有见过。装满医疗器械的救护车翻倒在地。重型高炮、加农炮、榴弹炮、坦克、卡车和轿车,一部分陷在沼泽里,一部分撞进房屋和树丛中,有的则从斜坡上倾翻而下,摞在一起,还有的被烧毁……”

  这就是苏联“西南方面军”的结局。自9月19日起,该方面军就已不再是一个完整的军团了。在这一天,从各个方向进攻的德军师将合围圈收缩到了40公里。合围圈的范围为北到克鲁波尔,西到巴雷舍夫卡,南抵佩列斯亚斯拉夫尔,东达亚戈京。苏军各集团军遭到分割,逐渐陷入许多小的合围圈之中。
  苏第37集团军的第9步兵师和第2坦克师尚在基辅以东战斗。此外,保卫乌克兰首都的还有第6和第284步兵师。苏第26集团军的第9步兵师、第1骑兵师和第1坦克师在基辅和克拉斯诺耶之间的第聂伯河沿线上。苏第5集团军的第17步兵师、第2骑兵师、第1坦克师和内卫军第1师防守在亚戈京地段上。
  参加围歼敌人这些兵力的,除了上面提到的德军两个装甲集群的各个师外。还有第6集团军。9月19日,第6集团军司令部命令第17、34、35和第51军的第44、45、79、62、111、134、168和第298步兵师向被包围的敌数个集团军发起进攻。
  第6集团军早在9月13日就已在勒希什切夫附近渡过第聂伯河,开始向亚戈京方向实施突击。第79步兵师切断了基辅-涅任铁路线,为第6集团军的这一突击做出了杰出的贡献。该师的这一行动,实际上切断了基辅要塞与东部的联系,因此,要塞内的苏军已无法再对合围圈内的作战行动施加任何影响。
  在会战的最初几天里,苏军对德第6集团军进行了顽强的抵抗。例如,德第111步兵师为了夺取瓦尔维恰、第262步兵师为夺取基谢尔约夫卡,曾进行了极其激烈的战斗。后来俄国人让步了,撤向了亚戈京。但现在苏军的抵抗又变得强硬了,以致于德军不得不靠近战从他们手里夺取每一座房子、每一片森林、每一个交叉路口。德第56步兵师在为夺取布洛霍沃、萨维纳、谢米波尔基和德梅尔卡而进行的6天战斗中,损失了54名军官、1141名士兵,其他师的损失也并不比该师轻微。在整个合围战期间,第44步兵师上报的损失数字为:41名军官,1006名士兵。第45步兵师痛惜地说,它在亚戈京附近进行的一系列战斗中损失了40名军官和1200名士兵。
  苏军的损失惨重得多。仅在德军第44步兵师的地段内,后来查明苏军阵亡的军官有198名,而阵亡的士兵则达到了1万3千589名。历史将不可能再确切知道红军在基辅合围战中的损失了,永远不会有人知道至9月底伤亡的人数了。
  当俄国最高统帅部发现“西南方面军”有被合围的危险后,竭力想从外部突破德军的合围圈。为了割裂罗姆内-克列缅楚格一线东面的德军战线,为其被围部队突围打开一条通道,它从后方调来了所有能动用的作战部队。
  割裂德军战线南部的希望,从一开始就很渺茫。因为这里正是预备军第17集团军强大部队的坚固的战线。这些部队 —— 从南向北为第4军(第76、68步兵师)、第52军(第97轻装师、第295步兵师)、第55军(第101、100轻装师和第57步兵师)和第14摩托化军(第14装甲师、第16摩托化步兵师),在击退苏军第一次突击后,乘势向东发起进攻。9月18日,冯·布里森将军的第52军占领了铁木辛哥元帅的指挥所所在地——波尔塔瓦。此举不仅保障了在基辅合围圈内作战的德军的安全,而且也使苏军从外部实施突破的企图破灭了。
  只有位于罗姆内地区的北部战线,德军兵力最为薄弱,有可能变成爆发危机的“病源”。苏军恰好向这里投入了坦克、骑兵和步兵部队,向第2装甲集群的阵地发起了攻击。自8月底开始,苏空军不断空袭杰斯纳河上的德军桥梁,暂时切断了在杰斯纳河以南作战的第24和第46摩托化军的人员和物资补给。
  第46摩托化军的第17装甲师、“大德意志”摩托化步兵团与第24摩托化军建立了联系,9月15日,第17装甲师渡过谢伊姆河,占领了普季夫尔。但是由于苏军得到了加强,占有明显的优势,第17装甲师被迫停止进攻,转入防御。苏军不断以重型和超重型坦克发起进攻,将我军官兵逼到了绝望的境地。
  苏军进攻的重点是罗姆内地区。9月18日,古德里安大将正好在罗姆内。正是在这一天,他亲眼目睹了苏第9骑兵师的优势兵力同德第10摩托化步兵师的两个营在宽阔的草原上进行的充满风险、但最后结局有利于德军的战斗。
  在这些天围绕着罗姆内进行的战斗中,我们使用的重武器是冯·阿克斯特黑尔姆高射炮兵上将指挥的第1高炮军的火炮。该军有一个团部署在合围圈内,另一个团部署在诺夫戈罗德-谢韦尔斯基与罗姆内之间。由于敌人的进攻没有减弱,上级又给该军配属了“赫尔曼·戈林”高炮团。为了直接指挥,把指挥所设在罗姆内。
   88毫米高炮是唯一阻止俄国坦克前进的武器。9月18日至22日,仅第11高炮团第2营就在罗姆内东部摧毁苏军战斗车辆20辆、火炮23门。战斗中,由施密特少尉指挥的该团第10连的一个排勇猛出众,战功卓著,在一天内该排就以2门火炮摧毁了11辆敌坦克。当合围圈内的战斗结束时,罗姆内城前留下了33辆被摧毁的苏军战斗车辆。
  合围战线的东翼终于守住了!
   9月20日,古德里安大将向所属各装甲团下达了退出战斗的命令,因为,在此期间陆军总司令部和中央集团军群已开始组织下一步针对莫斯科的攻势……


基辅的陷落
  德军第29军军长在1941年9月13日下达了如下命令:
   “第29军的官兵们:

  第6集团军司令官号召他的部队勇猛奋战,快速行动。北翼诸师为支援我们,英勇作战,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我们不能甘居人后,要向世人表明:昔目的进攻精神和进攻锐气仍在激励着我们,乌克兰的首府、重要目标基辅就在我们前面。‘让帝国的战旗飘扬在基辅城堡上’将是我们今后几天的口号!”
—— 冯·奥布斯特费尔德
  这样,德军就作出了最终夺占基辅的决定。迄今,这座城市已经受住了德军的历次进攻。按照斯大林的意见,苏军应继续将基辅城作为要塞来防守。虽然“西南方面军”司令部自9月11日以来一直力促莫斯科下达撤退命令,但是斯大林却坚持自己的意见,命令它“不惜一切代价进行坚守!”
  在过去的几个星期里,基辅作为一加盟共和国首府的一切光采都已消失殆尽,变成了一个地地道道的要塞。炮弹、炸弹昼夜不停地落在市区内,灰色的烟云,在房顶和许多教堂钟楼上空翻滚,街道上死一般的沉寂,居民们躲进了房屋的地下室。在房屋已倒塌的地方,人们只好带着少量财物随便找一个栖身之处。每当射击间断时,街道和广场上军事活动便顿时繁忙起来,装满弹药的卡车和装着生活用品的马车匆忙驶住前线;而迎面来的却是长长的救护车队。火炮都进入了街角的阵地。主要街道上挖掘了反坦克壕,布设了地雷。
  斯大林清楚自己为什么要下达坚守基辅的命令。他的聪明才智足以使他认识到,坚守基辅已不能带来战略上的利益,但是,基辅是俄国历史的一部分,俄国的旗帜能否继续在基辅上空飘扬,对于他来说是一个涉及到威信和面子的问题。
  基辅城坐落在第聂伯河(宽600米)近100米高的左岸上,据传说是由基辅、谢克和霍里夫三兄弟建立,并用第一个人的名字命名的。公元864年,基辅被诺夫戈罗德的诺曼人占领。882年,被基辅罗斯大公选为首府。106年以后,圣弗拉基米尔将基辅变成了全国的宗教中心。后来,蒙古人来了,并于1240年将基辅化为一片灰烬。该城随之消失,以后才又从废墟中复兴。1320年,基辅从属于立陶宛,1569年归属波兰,1686年回到沙皇帝国。1917年至1919年,基辅是独立的乌克兰的首都,1934年,被苏联定为乌克兰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的首府。
   1939年,基辅共有居民84万6千人,是乌克兰的文化和经济中心。基辅有一所大学、几座博物馆和图书馆,以及各种工业公司,港口附近设有一个造船厂,坐落在高地上的古老城区被现代化的商业区和高楼大厦环绕着。
  要塞的城堡坐落在列宁斯克市区、即过去的佩切尔斯克区。要塞最早的建筑是11世纪建造的一所岩洞式修道院。这座取名为“佩茨赫尔斯卡亚·洛夫拉”的修道院是俄国最古老、最著名的修道院。当然,在这儿现在既不举行弥撒,也不再做祈祷了;今天这里安上了大炮,布设了带刺的铁丝网——昔日的修道院已变成兵戎遍布的要塞。
   1941年9月15日,德第6集团军向集团军下令开始从西面进攻基辅。第6集团军认为,鉴于桥头堡中的苏军特别是敌炮兵己被削弱,己方的突击能够获得成功。第29军(在9月15日,该军辖有第75、95、296、299步兵师和第99轻装师)奉命实施这次进攻。
   9月16日,在实施了强大的炮火准备之后,德军各师向构筑有坚固工事、布设有地雷并配备有重武器的苏军阵地发起进攻。战斗极其激烈和残酷。但远不如7月份的艰苦。显然,苏军的抵抗已大为减弱。9月17日,斯大林终于下达了撤离基辅的命令。
  第29军(后来又得到了第71步兵师和第294步兵师一部兵力的加强)突入了敌人的第一道阵地防线。9月18日,第299步兵师攻占了加特诺耶。该师右邻的第99轻装师迅速北进,现已通过霍托夫,进入了基辅的保障地带。第95步兵师在沿第聂伯河西岸推进。强击部队乘摩托艇渡过第聂伯河。苏军试图在基辅南部乘炮艇撤过第聂伯河,但其炮艇有27艘被德军炮兵击沉。
  苏军在要塞外围工事里的抵抗已明显减弱。城内一片恐慌。9月19日,苏军炸毁了第聂伯河上的所有桥梁,军政要员飞离基辅。同日,苏军撤离了城西要塞的前沿地带。
  在伊尔片河畔60公里的正面上向前推进的德第71步兵师的突击队,占领了伊尔片河东岸一个12公里宽的地段,这里是苏军夜间刚刚丢弃的。
   9月19日6时,第296步兵师(施特默尔曼少将)在第聂伯河和古塔梅斯希戈尔斯卡亚之间,继续向南发展进攻。德军在第聂伯河西岸进展顺利。但争夺杰米多沃——在师的右侧——南部永备工事的战斗,却异常激烈,损失严重,经过两个小时的战斗之后,古塔斯希戈尔斯卡亚才被占领。苏军开始向基辅撤退。第296步兵师各团立即发起追击,经过3个小时的战斗,第519、520、521步兵团和其他师属部队突入了基辅北面纵深26公里的筑垒地域,并攻进了乌克兰首府。
  与此同时,在第聂伯河西部的第95步兵师(西克斯特·冯·阿尼姆中将)已从南面进抵基辅南郊。第278、279、280步兵团官兵们的进攻锐气丝毫不亚于第99轻装师(冯·德·谢瓦莱里中将)。这两个师在第聂伯河与比亚拉采尔克夫通往基辅的公路之间攻入了基辅南城区。这样,德军就同时从北面和南面突入该城,逼近了城堡。10时刚过,第95和第296步兵师的突击队就攻到了城堡前面,11时,血红的帝国战旗就已飘扬在乌克兰首府的上空。
  从西面进攻的第71步兵师(冯·哈特曼少将),由于其左、右两翼实施的突击均获成功,现已全线强渡伊尔片河,其所属各团争先恐后向基辅疾进。第211步兵团第2营在公路以南的戈边尼奇附近渡过了伊尔片河,现正一鼓作气沿平坦的公路向东挺进。第71步兵师于9月19日中午过后攻进了基辅。乌克兰的首府落人了德军手中!
  下午,争夺基辅的战斗结束了。第29军涌进城内。帝国劳工队和建筑营负责清除废墟、建造公路桥,德军各师则由此继续向东实施突击。第71步兵师由于损失惨重——46名军官、916名士兵阵亡,108名军官、3150名士兵负伤——未参加向东方的突击,后来被调往法国进行休整,翌日,第95步兵师与由北向南击的第56步兵师在基尔波诺斯上将过去的指挥所所在地布罗瓦雷附近会师了。这样,德军战线便超越了基辅,推进至基辅以东……
  国防军统帅部9月20日的报告指出:
   “正如专题报道所宣布的,德国步兵师在空军的支援下,经过整天奋战,已突击第聂伯河岸上的坚固的基辅筑垒地域。昨天,他们大胆突击,驱走苏军,攻入了该城,并在城堡上升起了帝国的战旗……”

作者: Frank    时间: 2012-9-3 22:02

“西南方面军”的覆灭
   1941年9月19日国防军统帅部宣布:
   “冯·龙德施泰特元帅和冯·博克元帅的集团军群实施的向心突击:已……发展成为一场新的大规模包围战。戈梅利会战后,我强大兵力随即向杰斯纳河上游和下游实施突击。经过顽强战斗,强渡了杰斯纳河,尔后从这里继续向南发展进攻,以求与自南向北进攻的兵力集群会合。该兵力集群已在极其困难的条件下在12O公里宽广正面上于克列缅楚格两侧渡过第聂伯河。9月13日,上述兵力已在基辅东部200公里处会师。苏军4个集团军已被合围。现正处在被围歼中。”

  这样,世界舆论就在9月19日第一次获悉了有关基辅东部会战的消息,然而此时会战实际上已近尾声。在这一天,苏军“西南方面军”作为建制军团已不复存在。这次会战是空前绝后的,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来的合围战(斯大林格勒、中央集团军群、鲁尔)中再也没有出现过。
  对于分布在东乌克兰沼泽地、森林地和田地里的基尔波诺斯上将的方面军的覆灭,不能用合乎逻辑的军事思想去分析。自6月22日起,该方面军尽管遭受了各种挫折,但一直有战斗力,并且在局部地区占有优势,只是当合围圈在洛赫维察和卢布内之间合拢时才瓦解了。苏军各集团军、军和师之间的联系尚维持了几天时间。9月19日,即在基辅被占领的这一天,这种联系才最后地中断了。
   10年后.德国总参谋部的一位军官在描述这一奇异的现象时写道:
   “几乎在德国战旗在基辅城堡上升起的同时,被分割并赶进3个小包围圈的红军的突围企图也破灭了……想必是由于战术方面的失误,他们的突围一直没有成功。基辅的陷落成了红军突围失败的信号,这两件事在时间上的巧合并不是偶然的。因为随着基辅的陷落,逃生的最后一线希望也消失了,对于最强大的苏军集群在已被合围之后仍向基辅地区蜂拥而来这一事实,除了解释为基辅对周围广大地区的红军部队具有一种近乎神奇的吸引力之外,还能作何解释呢?——除非最高统帅部不惜如此高昂代价命令它们到那里去。”

  西南方面军迅速覆灭了。它的覆灭,既不归咎于基辅的神奇的吸引力,也不应归咎于最高统帅部的命令,而纯粹是由于突然崩溃引起了混乱所致。
  从9月18日起,基尔波诺斯上将已无法对他的各集团军实施指挥。在这一天的早晨,鉴于与各集团军司令部的联系业已全部中断,已没有什么命令可下,且德军已开始炮击指挥所所在地,基尔波诺斯上将下令撤消了方面军指挥所。
  他将其参谋部、第5集团军司令部参谋部、警卫部队和第289步兵师的部分部队编成两个战斗群,分两路向东突围。巴格拉米扬少将(后来晋升为苏联元帅)的战斗群编有3000人。基尔波诺斯上将的战斗群编有800人,这两个战斗群开始艰难地向东突击,企图在罗姆内地段的任何一处与由东向西进攻的苏军部队会合。
  与此同时,被任命为西伯利亚司令官的布琼尼元帅正在与斯大林和红军最高统帅部军事委员会委员们话别。他指挥的各集团所遭受的惨重损失,使这位元帅痛不欲生。斯大林对他心平气和地进行了劝慰,才阻止了这位老战友的自杀。但对苏军在东乌克兰的失误不无责任的沙波什尼科夫元帅却指责说,是这位哥萨克将军的“异想天开的战略导致了这次毁灭性的失败。”
   9月19日,莫斯科已无法否认“西南方面军”的失败——9月19日德国国防军统帅部的报告已将此消息公诸于世。
  基辅大合围圈分成了若干个小合围圈。9月20日,敌人的一些部队还坚守在博里斯波尔周围、卢布内西北、洛赫维察附近和切尔卡瑟北面的索尔托诺青周围。苏军的每一个师、每一个团、每一个营、每一个连、甚至每一个班都竭尽全力千方百计向东突围。
  苏联士兵死伤不计其数,成千上万人被德军飞机投下的炸弹炸死;成千上万人在炮弹、机枪子弹和手榴弹面前丧命;成千上万人在沼泽地和原始森林中悲惨地了结了一生;成千上万人则象动物一样在灌木丛和沼泽地中过着非人的生活,直到饿死;而还有更多的人则麻木不仁地听从命运的摆布。
  没有人知道,哪儿还有“西南方面军”的官兵,他们的结局如何。
   9月19至20日,巴格拉米扬少将的战斗群进至森恰地区。在这里,该战斗群第一次向德军部队发起突击,但被击散了。当巴格拉米扬少将9月24日在加德亚奇附近遇到其它苏军部队时,其3000人的战斗群仅剩下50名军官和52名士兵。
  只有少数苏军部队向东突围获得了成功。其中有第21集团军司令官库兹涅佐夫中将及其参谋长戈尔多夫少将、军事委员科洛宁少将。第26集团军司令官科斯坚科中将及其军事委员科列斯尼科夫也与已方援军取得了联系。第37集团军司令官弗拉索夫中将也逃出了合围圈,他被斯大林调往莫斯科,奉命指挥第20集团军。此外,红军将军中历尽风险突出重围的有:莫斯卡连科少将、科尔孙少将、洛帕京少将、什马琴科少将和鲍里索夫准将。鲍里索夫以其4000名骑兵组成的最强大的战斗群,冲出了德国的合围圈。
  方面军司令官基尔波诺斯上将始终未能突出合围圈。9月18日,他的战斗群在舒梅科沃森林遭到德第24摩托化军的截击,被迫退回德尔尤科夫奇纳,苏第5集团军司令官波塔波夫少将被俘。基尔波诺斯上将带领其战斗群的剩余部队继续战斗在茂密的森林中。9月22日,当德军炮轰他的战斗群时,他周围仅剩下几名士兵和军官。基尔波诺斯被弹片击中要害阵亡。他的参谋长图皮科夫少将和他的军事委员布尔米斯坚科于同一天也阵亡了。
   “西南方面军”的覆灭不仅断送了千万名俄国士兵的生命,而且也断送了被卷进合围战漩涡中的许多德意志人的生命。下面这个例子可以说明这方面的情况。同时,对于在苏联出生和成长的德意志血统的人的处境也是一个很有代表性的实例。
  苏联最高统帅部在8月底认识到,德军在占领整个第聂伯河突出部之后,现正进而威逼乌克兰工业区。然而,这里的工业对于维持苏军的战斗力是至关重要的,决不能落入德军之手。为保护该工业区,苏军最高统帅部采取了严厉措施:一些指挥官被派到方面军的后方地区,他们对于参加构筑第聂伯河防线的军人和民工拥有全权。在苏密-哈尔科夫-波尔塔瓦一线构筑了第二道防线。
  为构筑上述防线,苏联不仅征召了当地的居民,而且还从全国各地调来了集体农庄庄员和共青团团员。9月3日,伏尔加河沿岸和北高加索村里的德意志人突然被派到火车站去装货,4天后又被派到皮尔亚京东南方向的拉祖尔基去卸货。当天夜里,他们又被派往索卢奇段的奥尔斯希察河畔构筑阵地。
  这些天,苏联人总共将5万名德意志人弄到“西南方面军”后方地区修筑工事。这些德意志人被分成两个大队,一个大队约有3万人,负责在基辅东北的涅任附近修筑工事,另一个大队1万9千人,负责在皮尔亚京-奥尔斯希察地区修筑工事。
  计划建立的防线永远不会竣工。德军轰炸机不断轰炸正在施工的劳工大队。不久,德军炮兵也对刚刚构筑的永备工事和反坦克壕进行了炮击。俄国监工惊恐万状,无心监工,德意志人便成群结队地趁机逃脱了。
   9月14日,纳尔奇克的德意志人劳工逃向皮尔亚京。在这里,他们遇到了俄国近卫军部队,不得不转而向东逃跑。在位于卢布内西部的切雷夫基附近,它又遇到了俄国骑兵的阻击,这样,队伍便逐渐走散了。一部分人逃向卢布内,接着又奔向乌代河。苏联的军官巡逻队曾多次盘问他们“从哪里来,到哪里去?”但他们都顺利通过了盘问。到了乌代河畔,他们再也无法前进了。这时,来了一位本地的老人。他愿意为他们当向导。黎明时,这位老者领这些德意志人过了河。此时,前面出现了带铁十字标记的坦克。这些德意志人得救了!
  许多人未能突出合围圈,他们中有俄罗斯人、鞑靼人、吉尔吉斯人、哥萨克人、伏尔加德意志人、佐治亚人、阿塞拜疆人、立陶宛人和来自苏联各地的成千上万的人,人们被困在杰斯纳河-第聂伯河-苏拉河之间的这个大三角地区。东乌克兰成了一个巨大的墓地。一位曾参加了这些天战斗的人对他亲眼目睹的情况作了如下描述:
   “……留下一片凄荒杂乱。上百辆卡车、轿车零乱地躺在野地里。车上人员下车时遭到火力袭击,被烧得像黑色的木乃伊一样歪挂在车门口。车子周围躺看上千具尸体,田野里也到处是残缺不全的尸体……”

  剩下的几股苏军自行解体了。他们烧毁了车辆、火炮、帐篷和其他物品。浓烟在玉米和向日葵地上空滚动,还不断从森林和灌木丛中徐徐冒出;房屋如同火把一样熊熊燃烧。许多苏联人在被俘前的几分钟不断在狂呼乱叫,他们匆忙喝光了瓶里的伏特加酒,胡乱朝天打完了卡宾枪和机枪里剩余的子弹。
   “西南方面军”遭到了军人完全不应该遭到的失败!
  基辅会战结束了!
  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最大规模的合围战结束了!
  历史上最典型的歼灭战于1941年9月24日结束了……
  关于这次会战的利弊,军事家和历史学家写了许多回忆录,列举了不少数字,并进行了探讨。但是在当时,在1941年,人们对此并未予以重视。
  无论是友人还是敌人撰写的历史书籍,几乎都没有反映出基辅会战的特点。德国人评论说,基辅会战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最大规模的歼灭战,但对东方战争尔后的进程只起了“消极”作用。苏联的历史学家和军事家对此自然是保持缄默。在最新出版的俄文书籍中几乎找不到有关这次会战的内容,因为苏联人不愿意承认失败。
  《伟大的卫国战争》这一官方著作虽然不否认东乌克兰境内发生的事件,但把它看得无足轻重。该书断言,德国的统计数字是完全错误的。它认为,苏联“西南方面军”原有67万6千零85人,其中有15万零541名官兵在9月底以前就已冲出合围圈,由于自9月初开始,该方面军一直在连续作战,且损失严重,因此被德军俘虏的人数可能有20万人之多。
  如果看一看德军参加合围战的各战斗部队的战报,就会发现,俄国人的这个数字显然是站不住脚的。当然,德军也可能报重数字,但是任何一个亲身经历了基辅会战的人,都可以作苏军络绎不绝的俘虏队伍的见证人。
  第1装甲集群于9月23日结束其地段内的战斗,它报告说,截止9月21日俘敌4万3千人。第6集团军于9月25日结束战斗,截至9月21日俘敌6万3千人。大部分俄国部队自然是在长时间失去联系、于会战结束后才投降的。第48摩托化军报告说,截至9月底,俘10万9千零97人;这比在1914年的坦能堡会战 [ 译者注:第一次世界大战初期,德国第8集团军(司令官冯·兴登堡)同俄国第2集团军(司令官萨姆索诺夫)在波兰的小村庄坦能堡附近进行的一次会战。这次会战,德军俘虏俄军9万2千人。 ] 中抓获的全部俘虏还要多。
  第2装甲集群的情况也是如此:在8月25日-9月21日这段时间内,该装甲集群共俘敌8万2千人,其中第24摩托化军俘敌3万1千人,在这3万1千人中,第3装甲师俘敌竟达1万8千人。
  其他地段上的步兵师并不比装甲师逊色:第45步兵师在亚戈京地区俘敌人1万6千226人;第24步兵师在奥尔希察河畔俘敌3万5千人。各师所属的团也取得了巨大战果。第394步兵团(第3装甲师)报告说,它仅从9月18日至22日就俘敌约9000人。“元首”团(党卫军”帝国师)俘敌1万5千人。第421步兵团(第125步兵师)也报告说,它抓获了1万9千名俘虏。
  敌人在作战物资方面也遭到了重大损失。这里仅举以下数字:第2装甲集群击毁和缴获敌坦克220辆,火炮850门。此外,第24摩托化军还击毁敌反坦克炮23门,高炮6门。这里还有第24和第45步兵师在这方面的详细数字。萨克森第24步兵师击毁和缴获敌人火炮62门,卡车4500辆,马车1200辆,军马400匹。东马尔克第45步兵师击毁和缴获敌人火炮50门、反坦克炮3门,迫击炮32门,机枪52挺,军用列车3列,装甲列车4列。
  无容置疑,空军参战部队对上述战果的取得起了决定性作用。但遗憾的是,至今仍缺少这方面的数字。现仅知道第77歼出机联队的战果:这一战果对所有航空兵部队以及高炮、航空通信和空军建筑部队是有代表性的。第77歼击机联队在汉德里克中校和沃尔登加少校指挥下,从6月22日至9月21日,共出动270O架次,飞行1万1千个小时,击毁敌机729架;还有88架敌机可能被击毁,此外,该联队还摧毁苏联在地面的飞机183架;在实施的165次俯冲攻击中,摧毁敌坦克15辆,机动车辆100辆,机车8台,输送弹药的火车1列,满载货物的火车5列。
  国防军统帅部9月27日发表的关于基辅会战的总结报告称:
   “正如专题报道所宣布的,基辅附近的大规模会战已经结束。在辽阔地区实施的两翼包围,成功地粉碎了第聂伯河防御,歼灭了苏联5个集团军,甚至连小股部队也未能逃出包围圈。

  陆军、空军密切协同作战,共俘敌66万5千人,缴获和摧毁敌装甲战斗车辆884辆,火炮3718门,以及无数其他作战物资。”

  就在电台广播和报刊刊载这一总结报告的同时,德军东线陆军又开始实施1941年的最后一次进攻行动了。第2装甲集群9月19日已得到向莫斯科进攻的预先命令,9月23日起开始变更兵力部署。迄今一直指向西方和南方的各师,现在开始转而向东方和东北方进军,进入罗姆内-格卢霍夫地区。
  陆军总司令冯·布劳希奇元帅9月27日给此次作战的主要承担者南方集团军群下达了一项命令:
   “几星期前,我在为乌曼会战取得胜利而发出的嘉奖令中就希望,当时所取得的胜利能为集团军群尔后作战的成功创造条件。现在我的愿望已在杰斯纳河与第聂伯河之间进行的会战中实现了。这次会战在战争史上实属罕见。在久经考验的集团军群司令官冯·龙德施泰特元帅指挥下进行的合围战,歼灭敌人约50个师,从而打开了通往俄国腹地的道路。

   “我十分赞赏出色地计划和组织实施了这次会战的集团军群指挥机构及其下属指挥机构,对参加这一会战的部队表示最衷心的感谢和最崇高的致敬,祝贺它们取得的又一次胜利。

   “战局尚未结束!还有一系列最重要的任务等待着集团军群去完成。我相信,为完成这些任务,每个人都将全力以赴!”




是基辅拯救了莫斯科吗?
   1941年9月29日,杰斯纳河与第聂伯河之间巨大突出部地区的“西南方面军”已不复存在了,留下的只是尸体和遗物。南方集团军群为继续向东和东南进攻扫清了道路:为进行“台风行动”——即向莫斯科进攻——第2装甲集群已挥师北上,罗姆内、基辅和克列缅楚格之间的沼泽地、森林地和草原变成了后方地区。
  现在,德国国防军必须负责清除被歼灭的苏联“西南方面军”的遗体和遗物,恢复平民的正常生活,整顿交通秩序,保护补给基地和消灭匪徒。
  后方战区的这些任务由南方集团军群警卫部队负责,警卫部队司令官为冯·罗茨克韦斯步兵上将,他的司令部设在克里沃伊罗格,参谋长是冯·克罗西克参谋部上校,指挥处处长是斯泰因贝克参谋部上校。9月20日,该司令部下辖以下部队(从南向北):
  第444警戒师(由鲁斯武尔姆中将指挥,部署在基罗沃格拉德-乌曼地区);
  匈牙利第8边防轻装步兵旅(部署在乌曼以西地区);
  第213警戒师(由德劳姆·德·库比埃尔中将指挥,部署在乌曼-别尔季切夫地区);
  第454警戒师(由维尔克中将指挥,部署在别尔季切夫-科罗斯坚地区);
  党卫军第1骑兵旅(由党卫军上校费格莱指挥,部署在普里皮亚特沼泽地区)。
   9月20日,陆军后方地区的分界线为:从尼古拉耶夫沿布格河到文尼察西部,接着径直向北经过萨尔内,到达维德格罗杰克,尔后横穿普里皮亚特沼泽地,直到中央集团军群的地段。
  从9月底起,分界线以西的苏联地区划给了新建立的帝国乌克兰管辖区。驻乌克兰的德军司令官基青格尔航空兵上将(参谋长是冯·克劳泽参谋上校;军需处长是西希廷参谋部中校)负责处理管辖区内的所有军事事务。对于驻管辖区德国国防司令官的职责,在希特勒于1941年6月25日签署的一项命令中就已作了规定。其中写道:
   “国防军司令官抵御来自外部的意外威胁,保障本地区的军事安全。

  协助帝国全权代表完成其政治任务和行政管理任务;统一地向他们提出国防军的要求,尤其是在利用已占领地区补给作战部队方面……”

   9月底,驻乌克兰的德军司令官不得不以下辖的少量警戒部队来担负这一辽阔地区的繁重任务。这些部队从未能对从管辖区分界线到布格河之间的整个地区进行过严密的警戒。匈牙利第1山地旅和斯洛伐克警戒师是当时驻乌克兰德军司令官仅有的两个兵团。
  德国陆军的作战部队无暇顾及这些“后方事务”,因为它们根据希特勒的新指令已开始向莫斯科发起了进攻。仅在几星期前,希特勒在他的作战指令中还认为莫斯科无足轻重,而是将列宁格勒、克里木和高加索列为重要作战目标,而眼下,在基辅会战结束之后,他为什么又下达了进攻莫斯科的命令呢?是他屈从于陆军总司令部的要求了吗?是不是他发现,由于南方集团军群所取得的胜利,翼侧的威胁已经消除?还是他想在入冬之前抓住正在慢慢消失的最后胜利的机会?这些问题都随着基辅歼灭战的结束应运而生。对于是否由于进行基辅会战而输掉了东方战争这一问题,历史学家和军事家迄今未找到答案。事后的所有争论和分析都改变不了历史,也无法澄清谁之过失的问题,假若存在过失问题的话。
  为东线陆军制定的“巴巴罗萨”作战计划仅在前几个星期得到了实施。尔后,陆军便失去了主突方向。因此,乌曼会战后,南方集团军群的打算、企图和作战行动是由两个在战局开始时尚不存在的因素决定的:其一是出现了新的作战目标,这些目标均不在重点方向上的中央集团军群的进攻轴线上;其二是敌人在基辅地区集结了重兵集团。
  在继续向莫斯科总方向发起攻势时,南方集团军群本应掩护友邻的中央集团军群的翼侧。但是在此之前,必须先将苏联“西南方面军”赶出第聂伯河-杰斯纳河突出部。如果在未达此目的的情况下中央集团军群向莫斯科发起进攻,就可能出现一种在当时和现在都无法知道其结果的势态。
  中央集团军群有可能已到达莫斯科的保障地带,但是南方集团军群却可能被阻止在第聂伯河畔。这样,中央集团军群可能出现一个暴露的、大纵深、长距离的南翼,它的安全只有大批新锐师才能保障,而德国当时并没有这么多新锐师,然而,苏军在南翼却有一个新组建的“布良斯克方面军”,而且根据铁木辛哥元帅和叶廖缅科将军的战略才干,他们是决不会放过突击中央集团群军翼侧的机会的。
  南方集团军群司令部——不同于陆军总司令部——及时地判断到了这一情况,因此认为,必须先肃清中央集团军群南翼和南方集团军群北翼的敌人,然后再继续向莫斯科发起攻势。南方集团军群的作战日志在9月1日记下了这样一句话:
   “要想进攻莫斯科,必须先击败布琼尼!”

  陆军总司令部的观点与此相反。它认为,基辅会战会耗费时间和兵力,从而影响中央集团军群对莫斯科的进攻。这一观点也不无道理。陆军总司令部不相信苏军防御的坚韧性,因此,迟迟不批准进行这次会战。后来,陆军总令部认为,苏“西南方面军”固守第聂伯河突出部,是为了赢得时间和阻止德军进攻莫斯科而付出的代价。
  苏联领导人有意将“西南方面军”作为莫斯科的牺牲品的说法,是令人怀疑的。苏军阻止德军进攻其首都,并非仅此一着,别无他法。敌各集团军只需撤至经过加固的苏拉河阵地,就会威胁到中央集团军群和南方集团军群的内翼,而德军要想歼灭这些敌军就会在时间和人力上付出更大代价。
  我们不知道促使斯大林下达“坚守命令”的根本原因是什么。今天,俄国人撰写的历史书籍对此或者避而不谈,或者强词夺理,令人难以相信,如果说斯大林像希特勒一样——在考虑问题时,想得更多的是经济利益,而不是军事利益,倒是可以接受的。对于斯大林来说,主动放弃第聂伯河突出部,就意味着放弃乌克兰农业区和工业区,因此,他执意要“不惜一切代价进行坚守”,从而正好中了对手的下怀。
  通往会战的道路上的一个最重要的里程碑,是冯·龙德施泰特元帅命令第17集团军从克列缅楚格桥头堡向北进攻,当陆军总司令部的希望——苏军向东撤退——没有实现时,会战就已成为不可避免了。因此,南方集团军群司令部对于这次会战的形成和实施起了举足轻重的作用,该集团军群司令部命令它的集团军在500多公里的半圆形战线上,从北、西、南三个方向实施向心突击,迫使苏军不得不反转身来迎接这一会战。这样一来,苏军200多公里宽的绵亘正面便被割裂了。南方集团军群进入顿涅茨盆地的道路打通了。
  从整个战局的角度来看,基辅会战是否合乎时宜,地点是否适当,能否避免呢?在研究这些问题时,不能仅以希特勒1941年8月21日签署的原则性指令为依据。在这些问题上的争论,早在制定“巴巴罗萨行动”计划时就已开始了。希特勒与陆军总司令部之间的危机,在很大程度上并不是由那些漏洞百出的作战决心引起的指挥危机,而是整个战争指导方面的危机,它使得德国未能充分利用一切可能来集中兵力兵器,胜利完成“巴巴罗萨行动”。
  还有一个问题是:基辅会战的胜利为什么被断送了?
  斯大林和俄国最高统帅部在基辅会战中遭到失败后,清楚地认识到,是“坚守命令”导致了“西南方面军”的覆灭。俄国领导人——与希特勒相反——从中吸取了教训。在东方战局的尔后阶段,苏联军队还进行了三次较大规模的坚守,头两次还可看作是斯大林防御思想的体现,这两次指的是苏军强大部队1941年冬末1942年初春在沃尔霍夫合围圈中和哈尔科夫南部进行的坚守。
  但是在1942年夏天,俄国的战略就发生了很大变化。这时已不再“不惜一切代价进行坚守了”。苏军懂得了,在德军进攻时,向后方纵深地区撤退。对于俄国领导人来说,这也不再是涉及到威望的问题,而是为了消耗德军的兵力。因此,德军的攻势终于在斯大林格勒和高加索惨遭夭折。
  莫斯科命令部队进行的最后一次坚守,是1943年夏在库尔斯克突出部进行的。苏军在这里进行坚守,是因为它已判明德军的行动并决定要实施反攻,这一次,苏军在确信其已调集了充足兵力、达成了兵力兵器的优势之后,没有从库尔斯克突出部撤退,粉碎了“堡垒行动”——德军在东方战局中的最后一次攻势。
  由于从基辅会战中吸取了教训,苏联的战略前进了一步,而德国的、更确切地说是希特勒的战略则倒退了(从1942年起开始执行“不惜一切代价进行坚守”的战略)。这一进一退的变化最终对东方战局的影响,似乎可以这样来表述:
  苏联领导人从基辅歼灭战中吸取的教训拯救了莫斯科,从而也拯救了俄国!




欢迎光临 eNewsTree.com (http://enewstree.com/discuz/)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