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ewsTree.com

标题: 大清朝灭亡后,14万爱新觉罗家族人口跑哪去了? [打印本页]

作者: 无极限    时间: 2018-10-22 03:00
标题: 大清朝灭亡后,14万爱新觉罗家族人口跑哪去了?

据史料记载,1924年11月5日,农历十月初九。上午的太阳照在紫禁城的城墙内,储秀宫里,溥仪正在和皇后婉容谈笑。而此时,皇城外,已被北京警备总署控制。溥仪一生的皇宫生活在这一天戛然而止。

  自从宣布退位,按照与南京临时政府商定的《清室优待条件》,清帝尊号仍存不废,中华民国待以各外国君主之礼。溥仪在《修正清室优待条件》上签了字,交出玉玺,宫中太监宫女尽数遣散。

  宣统皇帝在宫城里继续生活了12年零8个月。

  1.爱新觉罗家族的延续

  “爱新”是满语“族名”“金”的意思。“觉罗”是姓氏,是以努尔哈赤祖先最初居住的地方“觉罗”(今黑龙江省依兰一带)作为姓氏,发源地在宁古塔旧城东门外三里。

  “爱新觉罗”这一姓氏的含义是,像金子般高贵神圣的觉罗族。自爱新觉罗·努尔哈赤建立金后,以爱新觉罗家族为代表的满族,有着历史悠久的文脉延续,到末代皇帝爱新觉罗·溥仪退位清朝灭亡,后金、清朝一共存续296年,经历了11代12位皇帝。

  清朝时期,爱新觉罗氏分为宗室和觉罗,以示血缘远近区别,宗室是努尔哈赤及兄弟们的后裔,觉罗则是指努尔哈赤叔伯兄弟们的后裔,同时将一些有功之臣赐姓为觉罗,如觉罗纳木泰(原姓舒穆禄)、觉罗吴拜(原姓瓜尔佳)等。

  宗室腰上会系上一条黄色的带子,觉罗腰上会系上红色的带子,红色的带子是比较远支的后裔,黄带子又分为远支、近支、近派等。而爱新觉罗氏统治中原初期,子孙并未按照辈分命名,康熙年间才开始采用汉人按辈分取名的方法。

  康熙初年,几名皇子曾先后以“承”、“保”、“长”三字命名,康熙二十年固定划一采用“胤”字,其中康熙帝之子雍正的名字为胤禛,孙辈用“弘”,曾孙辈用“永”。

  乾隆时,根据他作的一首诗,定了后人用“永”、“绵”、“奕”、“载”。道光时定了“溥”、“毓”、“恒”、“启”,咸丰时定“焘”、“闿”、“增”、“旗”。

  1938年修续爱新觉罗氏宗谱的同时,溥仪又添了12个字,“敬志开瑞,锡英源盛,正兆懋祥”。

  近支辈分顺序是:胤、弘、永、绵、奕、载、溥、毓、恒、启、焘、闿、增、祺、敬、圣、志、开、瑞、锡、英、源、盛、正、兆、懋、祥。

  2.隐姓埋名的皇族后裔

  在随后的几十年里,爱新觉罗家族和所有的中国家族一样,经历了颠沛流离。

  他们中的大多数改姓金、肇、毓,也有一些姓艾、罗、骆、赵……没有人能够完全统计。

  经历了12位皇帝之后,爱新觉罗家族仅男性就有近3.4万人,整个宗室的后裔有4.6万多人,还有觉罗系统——努尔哈赤的曾祖父、祖父的后裔,计3.4万多人,合计有8万多人。

  按照男女比例,有学者估计,当时爱新觉罗家族人口应该接近14万人。

  这个庞大而分支繁复的爱新觉罗家族,历经沧桑巨变,1959年冬天成为历史性转折点。

  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特赦令,第一批特赦的战犯名单里有一个让所有族人欣喜若狂的名字——“爱新觉罗·溥仪”,也是清朝最后一任皇帝。这也意味着,爱新觉罗家族终于找到了新的出路。

  在主宰一个帝国两百多年后,爱新觉罗作为一个姓氏家族大多隐姓埋名,难以明确统计的皇族后裔们大多分布在北京、河北、东北三省。直到这个时代,被冠以“爱新觉罗”姓氏的人,依然会引起普通人的兴趣与关注。人们想知道这些有着皇族血统的后裔与自己有何不同,也想知道他们现在生活现状与人生方向。

  3.爱新觉罗家族在辽源

  目前,在辽源市爱新觉罗家族宗室后裔中最大的辈分是“启”字辈,但几位年逾九旬的“启”字辈老人对这些年来发生的事情已经讳莫如深,爱新觉罗·焘纯是“焘”字辈,祖上为康熙十四子,他在辽源市的宗室后裔中辈分也算很高了。据他介绍,他正和辽源满族联谊会的族人们一道积极寻找族胞。焘纯说,其实找到一些觉罗氏后裔并不难,虽然有些族人已经改姓,但只要此人能提供自己家人的一些信息,通过宗谱都能确认其身份,包括此人现在是什么辈分。 而那本记载着满族兴衰史的爱新觉罗家谱,就是一个纽带。







欢迎光临 eNewsTree.com (http://enewstree.com/discuz/)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