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ewsTree.com

标题: 于鸿君:新时期上山下乡工程 重返梁家河 [打印本页]

作者: xlyyj    时间: 2018-7-6 03:32
标题: 于鸿君:新时期上山下乡工程 重返梁家河
       五十年前上山下乡,现在主动放弃养老金,何愁中国不强!

      贸易战方兴未艾、汇率、股市齐齐不保、出口、楼市瑟瑟发抖,值此国难当头之际,华夏大地人人愤慨,炎黄子孙个个争先。

      宜春市一老年大学学员在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官网建议:鼓励市民主动申请放弃领取养老金。该发帖人号召:我市市民要多为国家着想,现在养老金紧缺,大家不能只顾自己不顾国家,对于这种只顾自己的利益,不为国家考虑的个人,已经丧失了做人的基本资格,应该受到法律的严惩,建议没收财产,直接驱逐出境。

       笔者不禁为此拍案叫绝、弹冠相庆。说得好,这样的仁人志士,正是中国强大的根源!

       尤想起上世纪60年代,东城区25中、65中等学校的红卫兵,主动找到领导,要求到农村最艰苦的地方去帮助建设。于是插队到了云南割橡胶。风起云涌的“上山下乡”运动正式掀开帷幕。这批红卫兵共55人,史称“北京五十五”。

       上山下乡运动给我们带来了什么呢?以奔赴云南割橡胶的这批知青为例,西双版纳曾经有10多万知青,到70年代末,这里还一共约有7万左右,以北京、上海和四川人为主。他们被编入生产建设兵团这个特殊的半军事组织,不但生活和劳动条件极其艰苦,“当了整整十年知青,住的还是茅草屋,一年中有半年喝盐水汤……”;而且经常受到兵团干部的欺负和压制,尤其是很多女知青的命运尤为悲惨。

       据1973年的一内部报告,“全兵团共发生捆绑吊打知识青年1034起,受害知识青年1874人,2人被打死。调戏猥亵奸污女知识青年的干部286人,受害女青年430人。”其骇人听闻的程度使得高层也不得不承认这是“法西斯行为”。一共7万人,1800人被吊打,受害女青年430人。大家可以心算一下比例。去理解一下为什么这7万人宁可绝食、也要回家。

       与此同时,知青们产出的是什么呢?从产出来说,自然是橡胶等农产品。可是神奇的是,马来西亚橡胶的进口价格,比起在云南自产,来得要低。但我国在某种思潮的推动下,发动对东南亚的红色广播,威胁输出革命、因此马来西亚很不好意思卖给我们。

       历史的吊诡就在这里。虽然当时我们国家的大好青年生在新中国,长在红旗下,想要响应伟大号召、去解救世界上三分之二还处在水深火热的人民,很多知青自发跑到越南、马来西亚去参军打击帝国主义,可是最终结果不仅没有能够解救他们,还导致帝国主义国家不愿意出口橡胶给我们,还要牺牲知青的青春和幸福自己生产橡胶。不知道需要多少知青,才能足够完成解救和自救呢?

       今天有无数人试图给“上山下乡”运动招魂。说什么壮丽的青春、说什么伟大的人口迁移。这倒真是说对了,1978年到1979年,云南知青发起了要求回城的请愿运动。这场运动始于1978年底一些知青向邓小平写信反映问题,要求回城,在受到兵团当局的阻挠后他们派出代表前往北京和省会,发起请愿甚至绝食。这就是壮丽的青春。要回城的愿望势不可挡,宁可绝食死在当下,也绝不再在阴暗潮湿的云南腐烂至朽。一位知青竟割开自己的手腕,喷溅的鲜血震惊全场。

       随后、云南知青请愿成功胜利返城的消息迅速传遍全国,激励各地的知青争取回家的权利,从而使知青返城运动达到了高潮。到1979年底,七百多万知青回到了城市。第二年,高层宣布结束上山下乡运动。

      是的。这就是伟大的人口迁移。从运动的角度来看,几百万人从城市去了农村,然后又回到了城市。这确实是波澜壮阔、宏伟卓绝的运动;但从数学的角度来看,这是毫无意义的位移。其总路程虽然可以绕地球若干个圈圈,但总位移却为零。

      还有很多不幸的知青,永远长眠在了农村。他们的路程有开头,但没结束。

       其次,知青自己的收获是怎样的呢?相信过来人都知道。知青中伤病率高得惊人,贫血接近百分之百,营养不良达百分之百,患胃病、肠炎、风湿性关节炎等急慢性疾病的达百分之百,另外女知青患痛经与月经不调等妇科疾病者近百分之百。更可悲的是,知青中非正常死亡率逐年上升,自杀率高居各项死亡率之首……这就是知青的待遇。至于工资,不好意思,是没有的。如果你拿了工资,那就是农场职工,你别想回城了。

       这就是全国知青生存环境的一个可悲的缩影!

       这就是不讲求经济规律的政策,带来的巨大的悲剧。几百万知识青年为了缓解城市就业困境,跑到农村,最终搞乱农村经济,给当地添乱,给自己惹了一身病痛,最终伤痕累累回到了城市。宣告运动的失败结局。鲜明地揭示一个道理:经济问题不能用政治运动来解决。

       同样的,今天提出不要养老金的老同志们,推算一下上山下乡正好也是你们这个年纪。年轻的时候苦头没有吃够,今天有机会领养老金,还要放弃,领导一看,这些同志觉悟高啊。正好全国养老金分配不过来,行啊,那就都不发了吧!

       但是国家是干什么的?不就是对外抵御外族入侵,对内保障人民权益的吗?如果人民权益不需要保障,还要国家干什么呢?不如到了退休年龄,都发一把利刀,自己了断了算了。

       嗯,可能某些觉悟高的老同志又有意见了。发刀子多么贵,绳子就可以了。在自我了断的功能上,都是一样的。

       说句不好听的,等知青到了当地农村,农场或者生产队领导一看,你们竟然这么贱,从产值高的地方跑到产值低的地方,从先进的生产方式跑到落后的生产方式,从效率高的生产部门跑到效率低的生产部门,既然这么贱,那么不欺负你们欺负谁?换了今天也一样。你不领养老金其实依然不是爱国,你们不仅不应该领养老金,还应该把自己的积蓄拿出来献给国家。如此依然不爱国,还应该把子女的积蓄也拿出来,献给国家。

       话题回到文章的开头。1968年2月,“北京五十五”插队到云南后,由于他们中大多数人出身高干家庭,在1973年之后,大部分人即被父母通过各种方式调离了云南。在他们的身后,留下了几百万响应他们号召、上山下乡插队到农村的红卫兵,仍在阴暗潮湿中挣扎。时间还要五年之后,才会发生代表绝食、青年割腕的事件,在此之后,才会有几百万人一夜返城。但这些,好像已经被静水流深的历史,慢慢忘记。

当代画评:重返梁家河是不可逾越的艺术高峰
大风如刀
如果说清明上河图与千里江山图代表中华民族最鼎盛的历史高峰,那么由美国人创作的重返梁家河,就是当代中国的辉煌再现,也是世界美术史上的巅峰,没有之一。可惜时光无法穿越,否则的话,必将改写中国的十大名画序列,让张择端和王希孟跪地求饶,让郎世宁惶恐战栗,自愧弗如!来自大洋彼岸的目光,以极其独特的视角,洞若观火。匠心独运的构思,广袤开阔的视野,无以伦比。其磅礴大气,浑然天成,将一代伟人的风采和情怀,表现得淋漓尽致,纤毫毕现。
没有姑苏繁华图,很难想象康乾盛世;没有蒙娜丽莎,无法窥见文艺复兴。没有毛伟人去安源,星星之火何以能燃烧成燎原之势?因此,重返梁家河注定将成为一个重大的历史事件,划时代的丰碑横空出世,巍然耸立,将激情的燃烧和岁月的峥嵘,联袂彪炳于史册丹青。轩辕的故土,黄帝的摇篮,可以把信天游唱成东方红,伟大的秦腔,同样可以成为经典的传奇。
黄土高坡的背景,孕育出波澜壮阔的时代。陕北的窑洞,续写了卧薪尝胆的篇章。风雷激荡,纵横捭阖,前无古人,后无来者。如同意大利的传教士,能够将自己的作品入选中国十大名画那样,美国人的大手笔,同样可以问鼎红墙碧瓦,占尽无限风光。因缘际会,天赐宏图,每个时代都有属于自己的鸿篇巨制。伟大的艺术家只需顺势而为,尽兴挥洒,把精彩的瞬间定格为历史的永恒。
重返梁家河,亦有当年重上井冈山的豪迈。如同蒙太奇的变幻,如同意识流的跳跃,历史的画卷正在打开,给人以持续不断的联想。从这个意义上说,清明上河不过是明日黄花,千里江山早已经换了人间。恰恰是美国人的作品,让我们找回了文化自信,正所谓大国脸谱、人民记忆、中国情感和世界胸怀,这一切无可替代。原本不为人知的美国著名画家,因为中国故事而轰动世界,从此如日中天。
不是所有的朝代,都配得上清明上河图和千里江山图。可以肯定,重返梁家河将伴随着中国梦,成为当代美术史上一座不可逾越的高峰,如同蒙娜丽莎的神秘微笑,不明觉厉,值得世世代代的专家学者,沉思玩味!








欢迎光临 eNewsTree.com (http://enewstree.com/discuz/)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