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注:(1)洛克希德·马丁将在F-35三种生产型飞机上采取同样的结构减重措施;(2)F-35C的翼展和机翼面积已略微增大;(3)8个国际合作伙伴国现拟购买总共720余架F-35 。图表来源:中国航空信息网 二、主要技术特点 由于舰载机处于高海情、高温或低温、强风和盐雾腐蚀和极为有限的航母甲板空间等恶劣的使用环境中,洛克希德·马丁公司在JSF研制之初主要考虑了F-35舰载机的以下特殊设计要求: (1)良好的昼夜全天候舰上起降性能; (2)加强的起落架和机体结构及防腐措施; (3)用于舰上起降的专门机载设备或系统; (4)在甲板上具有良好的操纵品质并与支援设备兼容; (5)具备较高的可靠性并在空间紧张的飞行甲板上和机库内易于维护。 在飞机设计过程中,F-35C重点考虑了以下机-舰适配性问题: (1)着舰进场的飞行品质 (2)在航母甲板上的操纵 (3)在航母甲板上的停放 (4)与航母升降机的匹配 (5)在飞行甲板上的运作 (6)在机库甲板上的维护 (7)发动机的尾喷流效应 (8)飞机的航母着舰系统 (9)航母的海上运动情况 (10)舰载使用/保障环境 (11)弹射器蒸汽吸入问题 为满足在航母狭小的飞行甲板上弹射起飞和拦阻着舰的特殊使用要求,F-35C与F-35A和F-35B相比在飞机总体布局及其机体结构上主要存在以下设计差异: (1)具有较大的机翼和尾翼控制面,以满足着舰低速进场的操纵品质要求 (2)加强机体结构强度以承受弹射起飞和拦阻着舰时的载荷 (3)起落架具有较大的减震行程和较高的承载能力 (4)机翼可折叠以减小甲板停放所需的空间 (5)加装与航母拦阻装置匹配的拦阻钩 在JSF竞标试飞中,X-35三型技术验证机的试飞统计情况表明,X-35C的出动架次和试飞时数要比X-35A多得多,这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舰载战斗机相对于陆基飞机具有很大的研制难度或复杂性。另外,从X-35C进行了多达252次的模拟着舰试验可以看出,在舰载战斗机起降中着舰相对于起飞更为困难和危险。 与现役F/A-18相比,F-35C具有以下许多新的技术特点: (1)采用了雷达和红外隐身技术 (2)无附面层隔道的超声速进气道 (3)电驱动控制面/电静液作动装置 (4)采用开放式航空电子系统结构 (5)EODAS电-光分布式孔径系统 (6)实现了机电系统的进一步综合 (7)座舱内的大屏幕全景显示系统 (8)用头盔显示器取代平视显示器 (9)机体用薄膜覆盖取代传统喷漆 (10)预测诊断和完好性管理系统 F-35C将是美国海军第一种隐身舰载战斗机,该机主要采用了雷达和红外隐身技术。F-35C前向雷达散射截面(RCS)约为0.1米2,比第三代战斗机降低了两个数量级,主要雷达隐身技术措施包括:对飞机总体外形设计进行调整,武器可置于机内弹舱且机载设备均为内置式,局部采用雷达吸波涂料/结构,进气道、雷达(罩)和座舱盖等强散射源进行特殊处理,对自身的电磁辐射采取分级控制和采用任务规划系统,以及应用隐身飞机所需的材料工艺和制造技术。 F-35C重点缩减了机尾喷流引起的红外信号特征,主要红外隐身技术措施是利用尾翼对尾喷口形成遮挡和冷却尾喷流。 另外,发动机尾喷流无烟迹,从而减小了被目视发现的可能性。 美国军方对F-35三型飞机提出的技术性能和出厂单价指标见表1,可以看出短距起飞垂直降落型F-35B的作战半径和载弹量均较小,这是美国为其海军大型航母研制采用弹射起飞和拦阻着舰的F-35C的原因所在。 与其将要取代的F/A-18C相比,F-35C在只用机内燃油的情况下航程提高了一倍。另外,各型F-35均装有空中受油装置。 |
欢迎光临 eNewsTree.com (http://enewstree.com/discuz/) | Powered by Discuz! X3.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