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ewsTree.com
标题:
揭秘上甘岭:志愿军战前犯重要错误
[打印本页]
作者:
老杨
时间:
2013-4-11 10:37
标题:
揭秘上甘岭:志愿军战前犯重要错误
今天是上甘岭战役爆发60周年,60年前,美军发动“摊牌行动”(中国一直称为金化攻势)。目标直指五圣山的前沿阵地上甘岭。
中国军队在上甘岭的防御战中获胜,这是没有疑问。但这绝对是一场惨胜,胜中有败。
首先,志愿军对美军主攻方向失误。防守薄弱,造成战役初期十分被动,表面阵地全部丢失。
经 过1951年的夏季攻势和秋季攻势,联合国军从北朝鲜人民军手中连续夺取了杜密岭、丁字峰、伤心岭、驿谷川等高地群。不仅将第五次战役留下的战线几乎向北 平推几百公里,还伸出了月比山突出部和金城突出部两个毒瘤。(金城突出部在最后一场金城反击战中被志愿军削平。月比山突出部则被韩军守住,被称为愤怒的高 地。)到战争结束时,形成了三八线向北突出的对韩国有利的态势。
当时三八线上金化地区态势对我军十分被动。有文章称,彭德怀对秦基伟 这样说过,如果五圣山失守,那么后面就是一马平川的大平原,无险可守,谁丢了五圣山谁就要对朝鲜的历史负责。这话彭德怀从来没有说过。事实是,上甘岭不是 五圣山,是五圣山的前沿。而且由于在1951的夏季战役和秋季战役中失利,五圣山以西的由朝鲜人民军防守的高地群已经被美军占领,美军机械化部队只要从五 圣山西方的平康谷地涌入,就毫无遮挡地进入了平原地带。五圣山的中国守军也自然陷入了腹背受敌的合围。联合国军没有必要进攻五圣山。
当时, 中朝军联合司令部,一直认为,美军一定会动用机械化重甲部队,从平康谷地发起攻势。中朝军只有展开平原反坦克阻击战。因此将主力部队,特别是从苏联引进的 当时较先进的T-34-85坦克和150毫米炮的坦克歼击车移到平康谷地方向。就算这样,秦基伟对志愿军能否挡住美军“潘兴”坦克没有绝对把握。因为苏联 生产的T-34-85坦克性能相对落后,在与美军潘兴坦克的交战中损失达到了一边倒的9比1。
可是,中朝联司中预想的类似于卫国战争中的 “库尔斯克坦克大会战”的平康谷地坦克会战并没有发生。美军竟舍近求远,向上甘岭发动了进攻。原来这是因为联合国军不想将战事扩大,拒绝美军总司令范佛里 特的平康谷地进攻计划。范佛里特只能缩小战斗目标,夺取上甘岭。而且上甘岭争夺也只是白马山高地战的一个辅助战斗。
1951年11月27日 双方谈判代表同意停火线的原则后,更认为随时可能停火,不愿为了多一点土地而增加许多无谓伤亡;第八集团军司令范佛里特几次相当进取的作战计画都因为停火 谈判的进展或者对伤亡的顾虑而终取消。另一方面,联军兵力不足,也无法采行大规模攻势。当时联军远东指挥部的克拉克将军就说了:「我特别不同意某些所谓军 事专家说的,在我指挥期间胜利如同探囊取物。在这段期间我所能支配的只有有限的部队,而且不能扩大冲突。我们一直没有足够的人员,而敌方充分的人力资源不 但能挡住我方攻击行动,更能确保自己小胜。如果要这场战争有一个结局,将需要更多受过训练的师团,和更多的海空军支援,更会造成严重的伤亡,并且会需要解 除我方自己所设下不攻击鸭绿江北边敌人根据地的限制。」联军的这个态势从1951年秋季以来就非常明显,双方都心知肚明,联军根本不可能展开大型攻势,更 不用说是全线进攻了。就算1952年中停火谈判破裂,联军也没有采取攻势的打算,只采用「主动防御」的措施,攻占一些区域性的地形要点,改善自己的防线位 置;中朝方面也是采取同样的策略。这种区域性的攻防战斗都是小规模丶营团级的战斗,分布广泛,却又零零落落,更没有后续进攻准备,所以不足以称为攻势。
而 实际上志愿军1952年10月在这一带的防御布署,也是以平康谷地为重心。此时志愿军第15军的防御布署从西到东是:4个步兵团(第44师加上第29师第 87团)丶7个炮兵营丶1个坦克团布置在平康谷地东半,第45师和2个炮兵营部属在五圣山一线,另第29师的两个团为军预备队;在平康谷地西侧则有精锐的 第38军防守。从这个兵力部署来看,这一地区的防御重点是平康谷地无疑。
其次,白马山和上甘岭这两个战场实际上是同一个战斗中的两个战场。是白马山战斗的辅助战斗。由于联合国军为了减轻白马山的韩国守军的压力,才临时实施了“摊牌作战”,袭击上甘岭。上甘岭战役我们赢了,但白马山战斗我们输了。
因 为白马山和上甘岭这两次战斗不论在地域上丶时间上丶规模上丶以及参与兵力上都差不多或有所重叠关连;但在许多中国战史资料中,这两次战役都被分开处理,让 人误以为是两次毫不相干的战斗。其实,最好的方式是把白马山和上甘岭串起来看,了解了当时的战斗地域丶兵力分布丶以及时间先后顺序之后,会对它们背后的宏 观脉络较为了解,也才能给予正确的定位。
白马山和上甘岭正是朝鲜战争中后期这种山地战斗的典型,白马山还好,但上甘岭在中国战史中却被宣传 成为极具重要性的战役。既然是重要战役,那就得有重要的目标,上甘岭却又是位于前不着村丶后不着店的地点,所以也只好勉强解释是联军的目标在于其后的五圣 山,而攻击五圣山是联军的「金化攻势」的目标之一。最常见的说法就是以1952年4月彭德怀叮咛第15军军长秦基伟的那段事实上根本不存在的话:「五圣山 是朝鲜中部的关键,失去了五圣山,我们在两百公里范围将无险可守。谁丢了五圣山,谁就要对朝鲜对历史负责!」做为五圣山地位重要的根据,再进一步引伸出联 军攻击上甘岭的下一步就是为了夺取五圣山,因而「证明」上甘岭战役的重要性。
10/03 [白马山]第8集团军从一名中国逃兵口中获知敌军将要攻击白马山。
10/05 [上甘岭]第8集团军向远东指挥部提出由第9军实施「摊牌行动」。
10/06 [白马山]中国第38军第114师第349团攻击韩国第9师第30团的白马山。
[白马山]志愿军佯攻法国步兵营的箭头高地(281高地)。
[白马山]中国部队佯攻韩国第9师东段的391高地。
10/07 [白马山]志愿军增援攻占白马山山顶。韩国第28团夺回阵地。
10/08 [白马山]志愿军在下午再度攻占白马山顶,韩国第28团在当夜夺回。
[白马山]志愿军第二次佯攻箭头高地。
[上甘岭]联军远东指挥部批准第9军实施摊牌行动。
10/09 [白马山]中国和韩国部队在白马山顶展开拉锯战,阵地多次易手。
10/10 [白马山]韩国第29团报告已确保白马山顶。中国部队不顾损失从北进攻。
10/11 [白马山]中国部队持续从白马山北面进攻。
10/12 [白马山]韩国第30团在白马山反攻前进。
[白马山]志愿军第三次佯攻箭头高地。
[ 转自铁血社区
http://bbs.tiexue.net/
]
[白马山]志愿军佯攻攻占391高地。
[上甘岭]联军开始摊牌行动的空袭与炮轰。
10/13 [白马山]韩国第28团在白马山反攻前进。
[白马山]美国第7师一个连尝试夺回391高地失败。
10/14 [白马山]韩国在白马山持续攻击前进。
[上甘岭]美国第7师两个营攻击三角高地山块(598高地),攻占沙岭和珍罗素高地,志愿军逆袭夺回阵地。
[上甘岭]韩国第2师部队开始攻击狙击兵岭(538高地)
10/15 [白马山]韩国第9师报告确保白马山。
[上甘岭]美国第7师第31团第2营攻占沙岭和598高地。
10/16 [上甘岭]美国第7师第17团第2营攻占珍罗素高地。
[白马山]韩国第28团一个营攻占391高地。
10/18 [上甘岭]美国第17团第3营攻占矛尖山顶。
10/19 [上甘岭]中国第234团夺回矛尖山顶。
10/20 [上甘岭]美国第32团第1营攻击矛尖山顶中国部队。
[白马山]志愿军夺回391高地。
10/23 [上甘岭]志愿军攻击矛尖山和珍罗素高地美军阵地。
[白马山]韩国第51团尝试夺回391高地失败。
10/25 [上甘岭]韩国第2师接替美国第7师在三角高地的防务,同时继续狙击手岭(538高地)争夺战。
10/30 [上甘岭]志愿军3个营攻占韩国军防守的598高地。
11/01 [上甘岭]志愿军攻占韩国军防守的珍罗素高地。
11/05 [上甘岭]美国第9军命令韩国第2师停止对三角高地的攻击。
11/18 [上甘岭]韩国第2师第14次占领狙击兵岭部分阵地。
11/25 [上甘岭]韩国第9师接替第2师换防。上甘岭战役结束。
从 图一和时间表序列,应该可以很明显地看到「金化攻势」是不可能存在的。要称「攻势」,自然得是较为大规模丶军级以上的作战。但白马山和上甘岭是时间重叠, 同在美国第9军的区域内发生的战斗,第9军不可能在已预知白马山会被攻击,或者在攻击已经发生,但战斗胜负还为分晓的情况下,在附近地域发动大规模的攻 势。更合理的想法是,在10月上旬知道白马山可能被攻击,为了转移志愿军注意力并减轻白马山可能的压力,所以在上甘岭以两个营发动小规模战斗──你踢我一 腿,我就回报你一拳。10月8日远东指挥部批准摊牌行动,应该就是这个想法。
所以联军方面没有「金化攻势」,只有「摊牌行动」。美国第9军发动「摊牌行动」的理由有三:
1.
展开主动反击,避免落入被动。因为从夏天以来,志愿军方面已经进行不少攻击行动,特别是此时志愿军正在白马山攻击其第9军所属的韩国第9师,采取反击争取主动有其必要性。
2.
狙击兵岭上中韩双方共险,距离太近,造成防御上的困扰,没有足够缓冲馀地。占领上甘岭,即美方所称的三角高地和狙击兵岭后,中方防线必须后移约1250码才有适合防御的地形。
3. 中方兵力被吸入白马山攻防,志愿军第15军主力集中在西侧,三角高地显然空虚。
所 以,在「摊牌行动」中,只计画动用了美国第7师和韩国第2师各一个营,意图以五天时间,伤亡200人的代价乘虚攻取三角高地和狙击兵岭;根本没有动用三个 师七万多人的计画。而且,如果要动用这麽多人,作战规模就大,伤亡估计就不可能只有200人。更何况,联军远东指挥部批准进行「摊牌行动」是在10月8 日,这时韩国第9师在白马山的防御战斗已经开始,正好验证了上面三条理由,联军对上甘岭的攻击计画纯粹是小规模的反击行动。
第三,失去制空权,炮火也处于劣势。
《解 密上甘岭》一书中这样说到。一美军动用了200毫米的重炮。一炮下去一个大坑。二,美军飞机压制了中国炮兵。中国当时的喀秋莎火箭炮,只能从山洞里开出, 打出一排火箭后,立即撤回山洞,晚一点就会被美军飞机炸毁 。三。有一架美军F-80飞行员在被高射炮击中后,驾机闯入志愿军炮兵阵地,与志愿军炮兵阵地同归与尽,这名飞行员被授了荣誉勋章。四,头一天,美军向上 甘岭发射的大量炮弹,多达数万发。有志愿军被炮弹震死的事例。但中国炮兵只反击了1000发。五,在一次对志愿军坑道的炮击中,美军动用了能发射原子核炮 弹的大炮,整个坑道里所有志愿军全部阵亡,而且死状极惨。两名被俘的韩国士兵也被炮击震死。
派往支援上甘岭的志愿军大多数在路上就遭美军炮 火覆盖牺牲。其中向一个坑道阵地先后派了500人。结果只有200人到达阵地,而且也在坑道争夺战中大部牺牲。后来当上级看望这位坑道幸存的连长时,笑着 说,我可向你们坑道派了500人,怎么会守不住呢?这位连长疑惑地答道,没有啊,只来了200人。上级脸色沉了下来,“知道了,全牺牲在路上了”。
正 是因为火力处于劣势,部队被堵在坑道内,进行十分被动挨打的坑道战。即使有增援部队上来,也往往是夺回阵地后,一个连被敌优势火力打得仅剩下十来号人,又 被敌军反攻逼进坑道。敌军用火焰喷射器堵住洞口。(有一支连队,夺回阵地后仅剩下40人,撤入坑道,因为判断失误,向洞口突围,结果大多被火焰喷射器烧 死。仅有连长幸存被俘)。用铁丝网绕成团,塞住洞口。将通气孔爆破堵塞,使里面的志愿军缺氧。
第四,上甘岭两高地所有阵地并没有全部夺回。
上 甘岭是我们对597.9和537.7两高地的称唿,而联合国军称为三角高地和狙击兵岭。537.7高地较特殊,当时这个高地分为北坡和南坡,北坡高出的山 头被我军占领,南坡的小山头被韩军占着。战役后期,我军趁韩军与美军换防,韩军战斗力较弱,发动反攻。迫使韩军放弃了597.9高地。但在537.7高地 即狙击兵岭上,有两个阵地因为易攻难守,为避免伤亡,我军决定用炮火控制,没有夺回。最后到战役结束时,我军失掉了这两个阵地。
第五,双方阵亡人员对比,我军大于联合国军。
依据我军资料,《关于上甘岭战役后期后勤工作的总结报告》提到我军共牺牲7100人。
美 军战死365人,韩军战死1,096人。加上埃塞俄比亚、哥伦比亚军队阵亡的少量人员,约1500人。对于敌军的战死数字,一定会有人喷,说美军和韩军隐 瞒了死亡数字。如果说伤亡数,可能夸大或隐瞒。将自己伤员数字缩小,夸大敌方伤员数字。可是单纯的阵亡数是不可能作假的。因为阵亡军人家属不同意,更何 况,美军阵亡人员的姓名都要刻到朝鲜战争阵亡将士纪念碑上的。
之所以阵亡比例悬殊,就是因为我军大量伤员无法后送。许多伤员被丢在阵地上, 无法救治而亡。当时因为抢救伤员,结果伤员没救成,倒了赔上了更多战士性命。志愿军指挥部曾特别指使,实在不行,只有留弃伤员在阵地上。特别是坑道作战, 伤员无药缺医,根本无法后送,另外坑道卫生环境恶劣,大多伤重不治。相对联合国军,由于控制着战场,伤员后送保障得力,而且拥有直升机,极大减轻了伤员的 致死率、致残率。
作者:
若虚
时间:
2013-4-12 05:44
看了这篇上甘岭的文章,有些感慨,从记忆库中拿了一篇稿子,是转载而来,觉得甚好,就贴在一起吧!
以下是全文。
上甘岭:究竟是谁的胜利?
一、50年前的战火
对一个国家、民族落后的痛苦体味最深的,莫过于它的军队。
1952年下半年,朝鲜战争进入了相持阶段。对于中朝一方来说,相对于1950年底鸭绿江边的岁月,己方已经小占便宜。在严酷的事实下,连首先挑起战争的金日成同志也已经放弃了要“统一朝鲜,解放南方”的一厢情愿的梦想,此时社会主义阵营所要面对的是:我们能不能在美帝国主义强大的军事压力下固守住这个共产主义在东亚的桥头堡?尽管我们的宣传是乐观的,以至于让我们在几十年后也认为我们当时只要愿意,就可以替朝鲜人民完成统一祖国的大业,可是历史是会告诉人们真相的:当时的情况曾是如此的严峻。
彭德怀指着朝鲜地图对十五军军长秦基伟说:“五圣山是朝鲜中线的门户。失掉五圣山,我们将后退200公里无险可守。你要记住,谁丢了五圣山,谁要对朝鲜的历史负责。”在我们今天看来,这似乎只是恐吓,可是当时的事实是在九月和十月里,联合国军连续攻下了北朝鲜人重兵把守的“喋血山岭(Bloody Ridge)”和“伤心岭(Heartbreak Ridge)”——由于朝方的扬胜讳败,现在已经很难找到中朝一方对这两战的叫法,只好以美方的称谓来叙述了。尽管联合国军损失了几千人,但毫无疑问的是他们达到了战略目的。他们的下一个目标,就是五圣山——美方将其叫做“三角形山”,范弗里特预计以两百人为代价,在五天内实现目标。为此他动用了美第七师、美第187空降团、南朝鲜第二师、九师、加拿大步兵旅、菲律宾营、哥伦比亚营、阿比西尼亚营等部队共七万余人的庞大兵力。
志愿军方面在敌情判断上出现了巨大的失误。我方把几乎所有的火炮和十五军的大部分兵力都集中到了西方山谷地,而五圣山方向只留下了一个连秦基伟自己也承认算不上主力的四十五师,区区一万来人。
《毛选》里说到,集中优势兵力歼灭敌人,比较有把握的比例是三到四比一。五圣山下敌方集中了六到七倍的优势兵力,至于火炮、飞机、补给等优势就更不必说了,这场战役似乎已经没有再谈下去的必要了。
1952年10月14日凌晨3点半,战斗打响。
范弗里特计划用一天时间夺下五圣山前的两个小山包——597.9和537.7北山高地。这两个高地背后的洼地里有一个十几户人家的小山村,叫做上甘岭,这场战役我方叫做“上甘岭战役”,美方称之为“三角形山战役”。
美军320多门重炮,27辆坦克以每秒钟六发的火力密度将钢铁倾泻到这两个小山包上。由于我方对敌主攻方向判断失误,在长达八个小时的时间里,前沿部队未能得到有力的炮火支援,一天伤亡五百五十余人。
通往一线阵地的电话线全部中断,四十五师师长崔建功只能眼巴巴的看着敌人爬上前沿阵地,任由战士们各自为战。
这一天里,敌向上甘岭发射30余万发炮弹,500余枚航弹,上甘岭主峰标高被削低整整两米,寸草不剩。
即便是这样,直到四天以后——10月18日,四十五师前沿部队才因伤亡太大,退入坑道,表面阵地第一次全部失守。该师逐次投入的十五个步兵连全部打残,最多的还有三十来人,少的编不成一个班。
19日晚,四十五师倾力发动了一次反击。
597.9高地9号阵地上,美军在阵地顶部的巨石下掏空成了一个地堡,我军攻击受阻。这个地堡后来再现在电影《上甘岭》里。
十九岁的贵州苗族战士龙世昌,闷声不响地拎了根爆破筒冲了上去,敌人炮兵实施拦阻射击,一发炮弹将他左腿齐膝炸断。目击者几十年后回忆道:“那个地堡就在我们主坑道口上面,隔出四五十公尺吧。高地上火光熊熊,从下往上看,透空,很清楚。看着龙世昌是拖条腿拼命往上爬,把爆破筒从枪眼里杵进去。他刚要离开,爆破筒就给里面的人推出来,哧哧地冒烟。他捡起来又往里捅,捅进半截就捅不动了。龙世昌就用胸脯抵住往里压,压进去就炸了。他整个人被炸成碎片乱飞,我们什么也没找到。”
0号阵地上,135团六连仅存16个人,在对四个子母堡的爆破中,三个爆破组都没能接近地堡,在途中伤亡殆尽了。还剩下营参谋长张广生、六连长万福来、六连指导员冯玉庆、营通讯员黄继光、连通讯员吴三羊和肖登良。后来的事大家都知道了,不过黄继光没喊后来那句让四亿五千万人热血沸腾的口号:祖国人民等着我们的好消息吧!他们炸掉了三个地堡,付出的代价是吴三羊牺牲,肖登良重伤,黄继光爬到最后一个地堡前的时候全身也已经七处负伤。他爬起来,用力支起上身,向战友们说了句什么,只有指导员冯玉庆省悟了:“快,黄继光要堵枪眼。”牺牲后的黄继光全身伤口都没有流血,地堡前也没有血迹——血都在路途上流尽了。
当时的目击者大都在后来的反击中牺牲,只有万福来重伤活了下来,在医院听到报上说黄继光仅仅追授“二级英雄”,大为不满,上书陈情。志愿军总部遂撤销黄继光“二级英雄”,追授“特级英雄”称号——我军至今仅有彭德怀或黄继光获得过这种级别的荣誉。
十五军战后编撰的《抗美援朝战争战史》中说道:“上甘岭战役中,危急时刻拉响手雷、手榴弹、爆破筒、炸药包与敌人同归于尽,舍身炸敌地堡、堵敌枪眼等,成为普遍现象。”也只有这样一个民族的优秀儿女,才能这样的把个人生死置之度外。
20日晨,敌人再度反扑,上甘岭表面阵地再度失守。四十五师再无一个完整的建制连队,21个步兵连伤亡均逾半数以上。联合国军投入了十七个营,伤亡七千之众,惨到每个连不足四十个人。美国随军记者威尔逊报道:一个连长点名,下面答到的只有一名上士和一名列兵。
战斗进入了坑道战。电影《上甘岭》里主要反映的就是这一段的故事。10月24日晚上,秦基伟将军部警卫连补充到一号坑道,120多号人,穿过两道固定炮火封锁线,连排干部只剩一个副排长,还有二十五个兵。
坑道里的志愿军战士为后方赢得了时间。10月30日,我方再度反攻。
我方动用了133门重炮。美七师上尉尼基惊恐地告诉随军记者:“中国军队的炮火像下雨一样,每秒钟一发,可怕极了。我们根本没有藏身之地。”每秒钟一发美军就受不了了,殊不知我们的战士在10月14日面对的是每秒钟六发的狂轰。
5小时后,志愿军收复主峰。次日凌晨,南朝鲜二师三十一团和阿比西尼亚营反攻,发动了四十余次攻击。一天下来,全员上阵的三十一团便完全丧失战斗力,直到朝鲜战争结束也没能恢复战斗力。11月1日,美七师,南朝鲜九师再度反扑,打倒2日拂晓反被我坚守部队打了个反击,收复597.9全部表面阵地。四十五师补充后用于反击的10个连也全部打光。
1月15日南朝鲜九师和美187空降团分五路进攻,四十五师最后一个连队增援到位,打到下午三点,连长赵黑林趴在敌人尸体上写了个条子派人后送:我巩固住了主峰,敌人上不来了。
当天美国人坦率地向新闻界承认:“到此为止,联军在三角形山是打败了。”
先后屯过三四百人的一号坑道,只走出了八个人,下阵地的时候,又在炮火下牺牲了2个,到军部,又被饼干和牛肉罐头撑死一个。
随手抓把土,数出三十二粒弹片,一面红旗上有三百八十一个弹孔,一截一米不到的树干上,嵌进了一百多个弹头和弹片。
上甘岭战役,双方伤亡人数有多种说法,但是毫无例外的都有夸大对方损失,少报己方损失的毛病。
我方战报:歼敌两万五千余人,十五军伤亡一万一千五百二十九人,其中阵亡五千二百一十三人。
美方战报:损失九千余人,共产党死伤一万九千余人。
但毫无疑问的是,这片3.8平方公里的山头,已经被鲜血浸透了。
二、谁的胜利?
彭德怀指着朝鲜地图对十五军军长秦基伟说:“五圣山是朝鲜中线的门户。失掉五圣山,我们将后退200公里无险可守。你要记住,谁丢了五圣山,谁要对朝鲜的历史负责。”
1952年9、10 月间,北朝鲜部队相继丢失两个重兵把守的要隘——9月5日,联合国军攻占北朝鲜部队据守的“喋血山岭”;10月13日,联合国军攻占“伤心岭”。10月14日,联合国军挟连胜之威,进攻上甘岭,打倒11月中旬,苦战之后,美国人承认失败。
我们对朝鲜的历史,负得起责。北朝鲜人对自己的历史,却未必负得起责。板门店的谈判桌上只有北朝鲜和联合国的旗帜,北朝鲜人认为南韩人不配作为谈判对手,至于中国人,如果过分突出他们的功绩,那么“主体思想”的伟大之处如何体现?他们认为这是金日成思想,即“主体思想”的伟大胜利,所以撤去了中国国旗。上甘岭注定要和“伤心岭”、“喋血山岭”一块被北朝鲜的历史书所遗忘。但是历史终将恢复其本来面目,我只能希望我们自己永远都不要遗忘先人们在另一片国土上为国家争来的荣誉。
什么叫做英雄?摧锋于正锐,挽澜于极危,可以叫做英雄。
整个上甘岭战役中,天上没有出现过一架我们的飞机;是役我们的坦克也没有参战的纪录;我们的火炮最多的时候,也不过是敌方的四分之一,美军总共发射了190多万发炮弹,五千多枚航弹,我们只有40多万发炮弹,而且几乎全是后期才用上的。
数百万发炮弹蹂躏着这两个区区3.8平方公里的小山头,这两个在范弗里特的作战计划里第一天就该拿下来的小山头,用自己的粉身碎骨验证了人类的勇敢精神。
此役之后,美军再没有向我发动过营以上规模的的进攻,朝鲜战局从此稳定在了38度线上。这一战奠定了朝鲜的南疆北界。
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1986年出版的五百万分之一的地图上,找不到海拔1061.7米的五圣山,却标出了上甘岭。
这就是历史的崇山峻岭,让人们一眼就看见了她:“呵,这就是上甘岭!”
原本是二等部队的十五军四十五师,这一战基本上打光,但是她从此昂首跨入了中国人民解放军一等主力的行列,因为她的战绩是——上甘岭。
1961年3月,中央军委从全军中抽出三支主力第一军、第十五军、第三十八军,交由空军司令员刘亚楼挑选一支,改建为中国第一支空降兵军。
这位上将选择了十五军,理由是:“十五军是个能打仗的部队,他们在上甘岭打出了国威,不仅在中国,而且在全世界都知道有个十五军。”国家赢得了地位,从此美国人将中国视为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之一——西方人的标准是:要想成为强国,你必须击败过另一个强国的军队。将军们赢得了荣誉,几十年后秦基伟将军踌躇满志地登上国防部长的位置,不能说和上甘岭没有一点关系。
历史已经记不完那一万多在战火中浴血的战士的姓名了,他们的身躯已经和朝鲜半岛的五圣山揉和在了一起。
我们没有足够的大炮,甚至于没有足够的反坦克手雷,当时前沿阵地上的战士们唯一希望的是多给配点手雷,因为这个东西“一炸一片”,炸碉堡也比手榴弹威力大多了。可是,黄继光手里仍然只有一颗手雷,因为这个东西我们造不出来,我们没有那么多钱去进口。
美国人可以动用B-29去轰炸一辆自行车,而我们手里的反坦克手雷只能留给敌人的坦克,用来炸碉堡就算是很奢侈了。当年的美国随军记者贝文.亚历山大写道:“(中国)部队进攻时,通常主要依靠轻兵器、机枪和手榴弹。只有对付最有利的目标时,才肯动用迫击炮。”
对一个国家、民族落后的痛苦体味最深的,莫过于它的军队。
这就是我们可爱的战士——他们从不和自己的祖国讲条件,没有任何奢求,决不会因为没有空中支援放弃进攻,决不会埋怨炮兵火力不够,决不会怪罪没有足够的给养,只要一息尚存,他们就绝不放弃自己的阵地……他们甚至可以在长津湖华氏零下20度的气温里整夜潜伏,身上仅仅只有单衣;他们可以在烈火中一动不动;他们中的每个人都随时准备着拎起爆破筒和敌人同归于尽……
舞台艺术往往在现实的基础上有所夸张,比如说美国大片《珍珠港》吧,历史事实是日军损失飞机九架,飞行员二十一人,其中没有一架战斗机,但大家不妨借一部来仔细数数看看雷夫他们搞掉了多少架“零”式战斗机!可是看看我们的《上甘岭》、《英雄儿女》,可以说没有一部中的英雄事迹是编导们胡编乱造的,如果要说不足,那只能是他们表现的还不够,不能在屏幕上完整的再现每秒钟六发重炮炮弹爆炸的震撼。
3.8平方公里的狭小面积,一日之内落弹30余万发;一万余人,要对抗七万多敌人;前沿阵地上,经常是一两个残破的连对抗一两个齐装满员的团,而且几乎没有炮火支援,弹药也常常补充不上,一桶水、一箱弹药、一个苹果常常是牺牲好几条人命都不一定送得上去……
在这样的情况下取得的胜利,可以说是一个奇迹。美国人至今也想不通,上甘岭为什么会打不下来。美国的军事研究者们用电脑模拟得出结论,范弗里特如果不攻五圣山,改为攻打西方山谷地,凭借美军强大的机械化装备,共军两个主力师(十五军四十六师和三十八军的一一二师)是抵挡不住的。他们不准备认为上甘岭的失败是输给了中国军人,因为这似乎不是人力能够做得到的,可是二流部队的四十五师可以做得到的,为什么德川、三所里、松骨峰的英雄“万岁军”就做不到?电脑只能模拟常识性的东西,它永远也模拟不出一个民族重新觉醒时所能迸发出的力量。
美国人不是输给了地利。他们忘记了拿破仑一百余年前讲过的话:“中国是一头睡着了的狮子,我希望她永远都不要醒来。”
上甘岭,不仅是一两个伟人的胜利,也不仅是几十个将军的胜利。当一个辉煌了两千年的民族破落后重新找回自信的时候,这种力量是可怕的。伟人与将军们所做的,只不过是合理的利用了这股力量。
上甘岭的鲜血会不会被遗忘?五十年了,灵与肉都化为了清风明月,值此五十年祭将临,谨以此文悼念先烈于地下,希望大家能和我一道,摒除一会儿生命中的物欲,回忆一下那个不可思议的年代。
欢迎光临 eNewsTree.com (http://enewstree.com/discuz/)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