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ewsTree.com
标题:
张可云:从大学校长出丑谈谈文化素养与职业态度
[打印本页]
作者:
徐文立
时间:
2016-9-10 05:05
标题:
张可云:从大学校长出丑谈谈文化素养与职业态度
张可云:从大学校长出丑谈谈文化素养与职业态度
张可云教授公众号 张可云 16-03-30 09:22
摘要:认字识词水平高低不要紧,但态度一定要好;在重要场合不讲职业道德,就注定会成为千古笑柄。
汉字的数量多达九万个以上,常用的仅三千个左右,常用与次常用的合计也只有七千个左右。常用字只占总字数的1/30左右。由此可推知,从字典中随机挑选出30个字,一般人能认出1个就已经不错了。即便是专攻文字的学者,也未必有多少人能认识所有汉字,非文字专业的人就更不用提了。因此,平常不认识或读错生僻字在所难免。另外,中国的成语典故浩如烟海,对非语言文字专业的学者而言,不知道一些典故及其含义也不值得大惊小怪。但是,在正规场合读错字或用错词,就不能用文化素养或文字水平不足作为理由来搪塞了,而必须从职业态度方面找原因。
在日常生活中,即便是教授或博士,也难免遇上不认识的字,读错字,或者弄不清楚某些成语的真正含义。如果自以为是,或者觉得自己满腹经纶,说不定就会出丑。在我上高中时,有一天一名文盲校工不满学生将剩饭倒在地上,用认字的方式将一帮高中生好好羞辱了一番。他看到几位高中生暴殄天物十分生气,于是便对他们说,你们马上就要读大学了,我写出十个字,如果你们能认识其中一半字,我就给你们下跪。这帮学生甚是不服,你一个文盲还敢考我们?那位校工用随手找来的树枝在地上写出了十个生僻字,在场的高中生竟然一个也没认出来,一个个沉默不语,灰头土脸。原来,此校工虽然没有上过一天学,但有记生僻字的嗜好,而且喜好与人打赌认字,还多次治过不服的。
在大庭广众面前因读错字或用错词而出丑者有不少,当代最出名的要数前清华大学校长顾秉林与前中国人民大学校长纪宝成了。
2005年5月11日,台湾亲民党主席宋楚瑜在中国著名学府清华大学发表演讲的那天,我正巧同刚刚八岁的儿子一起在电视机前观看直播,目睹了顾秉林的窘态。宋楚瑜演讲结束后,清华大学校长顾秉林向宋楚瑜赠送了一幅小篆书法作品,内容是清末黄遵宪写给梁启超的诗《赠梁任父同年》:“寸寸河山寸寸金,侉离分裂力谁任?杜鹃再拜忧天泪,精卫无穷填海心!”顾秉林念到“侉离分裂力谁任”的“侉”时被卡住了,引得在场者哄堂大笑,场面相当尴尬。倘若没有旁边的工作人员帮其认字圆场,估计此校长当天真的下不了台。更有意思的是,直播期间,清华大学国际问题研究所副所长刘教授被聘请为演播室解说嘉宾,此位在介绍那幅字时居然说:“这是张仃先生所书写的‘小隶’。”我儿子那时正在学书法,他听到刘教授的解说后问我,“老爸,只有大篆小篆之分,怎么有小隶呢?”我一时无言以对。我们的教授在书法修养方面居然不如一名八岁孩童,我说什么好呢?不具备基本的书法知识,就敢上中央电视台就书法侃侃而谈,够有勇气的!
无独有偶,同样是2005年,又是台湾贵客来访之际,时任中国人民大学校长的纪宝成又出了一次洋相。是年7月12日,台湾新党主席郁慕明来中国人民大学演讲,校长纪宝成在致欢迎词时用错了典故。纪校长说,“七月流火,但充满热情的岂止是天气”。错则错矣,可有人居然公开发表题为《纪宝成“七月流火”用得好!》的文章替纪宝成无耻辩解。在此之前,纪宝成的几篇文章中出现了“脊续文脉,重振国学”,其中“脊续”系错误用词。可笑的是竟然有人跳出来高喊赞成“脊续”,马屁拍得啪啪响。
其实,单独就读错字而言,此二位是可以得到原谅的。清华大学校长顾秉林是物理学教授,而中国人民大学校长纪宝成的专业是商品经济。非语言文字专业方面的教授读错字或对成语理解不正确,并不是什么大事,术业有专攻嘛。我们不能要求语言文字学者懂得许多物理学或商品学知识,同样也不能要求物理学或商品学领域的学者熟谙语言文字。然而,作为一校之长与教授,在向全世界直播的重要场合读错字或用错成语,是绝对不能被原谅的。
在事件发生后,此二位均遭到了网络与平面媒体的无情嘲讽与挖苦。我认为,嘲笑他们的文化素养并没有切中要害,真正应该批评的是其职业态度。正因为自己不是语言文字方面的专家,在主持万众瞩目的重要活动时,必须事先做足功课。倘若顾秉林校长事先求教作品书写者张仃先生诗的读音与含义,并记下那28个字,那么他在台上就会显得从容不迫,同时也会给全球电视机前的观众留下清华大学校长良好的印象。纪宝成当校长后,自己任命自己当国学院院长,错误理解成语实在是与其“国学家”身份不相称。其实,纪校长的本行不是国学,其想在电视直播中秀一把自己的国学功底,未曾料到自以为是却弄巧成拙,伪国学家的嘴脸暴露无遗。其不讲职业道德的结果是,在全世界人民面前彻底暴露了自己成语知识之可怜,出尽洋相。倘若纪宝成事前查一下成语词典,就不会在大庭广众面前丢人现眼。此二位校长在海峡两岸交流的重要活动中丢尽了大陆学者的脸,但没有一句道歉,实在是过分。如果他们事后对自己的职业态度作出真诚的检查并公开认错,或许就不会有如潮的谩骂与嘲笑。
读错字或用错成语其实只是反映了一个人的国学素养有待提高,但在重要场合读错字或用错成语便不是水平问题了,而是职业态度不端正,或者说是职业道德有问题。作为著名学府的校长,在海峡两岸交流这样的重要场合读错字与用错词,不仅向世人展现了自己文化水平的可怜,而且暴露了自己的职业道德缺陷,更为重要的是,其不当举动让自己所在的学校也跟着蒙羞受辱。
或许,我们的后代会永远记住2005年此二位出丑狼籍的表演。让我们将此二位作为反面教材吧,时刻提醒自己:认字识词水平高低不要紧,但态度一定要好;在重要场合不讲职业道德,就注定会成为千古笑柄。
注:作者为国家规划专家委员会委员、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博士生导师 (责编:千婷)
欢迎光临 eNewsTree.com (http://enewstree.com/discuz/)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