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茜的世界周報 Sisy's World News 柴可夫斯基《1812序曲》(降E大調序曲「1812」,作品第49號)是柴科夫斯基於1880年創作的一部管弦樂作品。為了紀念1812年庫圖佐夫帶領俄國人民擊退拿破侖大軍入侵,贏得俄法戰爭勝利。 序曲於1882年8月20日,在莫斯科救世主大教堂首演。 1812年,拿破侖率領60萬大軍入侵俄國,企圖殲滅俄軍,佔領莫斯科,並迫使俄國投降。戰爭開始時,拿破侖軍隊佔盡優勢下,俄軍逐步撤退,法軍幾乎已迫近莫斯科。此時俄軍司令庫圖佐夫決定採取堅壁清野戰術,燒毀糧草,並撤退居民,率軍暫時撤離莫斯科。 拿破侖佔領莫斯科一個月後,仍無法迫使俄國投降,反而令自己孤軍陷入重圍,於是下令撤離莫斯科。撤退途中,拿破侖軍隊不能適應俄國嚴酷的冬天,加上飢餓和俄軍的反擊,終致潰敗。拿破侖入侵俄國時,共率軍六十萬部隊,其中大部分被殲滅,最後只剩下不足兩萬人,逃出俄國。 《1812序曲》根據上述史實寫成一部管弦樂作品。柴可夫斯基在這首序曲中層次分明地敘述了1812年事件,包括俄羅斯人民原來的和平生活,和隨後發生的不安和騷亂,俄法兩軍會戰,以及最後俄國擊潰拿破崙,俄羅斯人民慶祝勝利的狂歡情景。 《1812》序曲,全名為《用於莫斯科救世主基督大教堂的落成典禮,為大樂隊而作的1812年莊嚴序曲》。 「序曲」在古典音樂中原指歌劇、芭蕾舞劇或清唱劇等開場音樂,19世紀後,作曲家常採用這種體例,寫成獨立管弦樂曲,結構大多為奏鳴曲式,並加上了標題。《1812序曲》則屬於管弦樂曲。 這首序曲除了運用正常管弦樂樂器外,首演時還動用了軍鼓、大炮、鐘等,變成超常樂器,在序曲的結尾處還另加了一支軍樂隊,以期收到熱鬧和生動效果。 這首序曲第一次公演時,鐘鼓炮齊聲轟鳴,配合樂團的演奏,令參加典禮的公眾大為激動。 --摘錄自《古典音樂》 http://www.youtube.com/watch?v=1KzF1KgaREo |
欢迎光临 eNewsTree.com (http://enewstree.com/discuz/) | Powered by Discuz! X3.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