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中,哲学社会科学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必须进一步提高对哲学社会科学重要性的认识,大力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习近平在5月17日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指出:“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高度重视哲学社会科学,结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请随“学习中国”小编一起学习。
图为:2016年5月17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在北京主持召开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
二、不忘本来吸收外来
“泰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在兼收并蓄中博采众长,善于吸收一切人类文明成果,是中华文明的鲜明品格,也是我们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内在动力。习近平指出:“只有不断发掘和利用人类创造的一切优秀思想文化和丰富知识,我们才能更好认识世界、认识社会、认识自己,才能更好开创人类社会的未来。”世界发展到今天,学科分工越来越细,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中,不汲取古今中外的已有资源,不能产生新成果。习近平指出:“要善于融通马克思主义的资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资源、国外哲学社会科学的资源,坚持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
要善于融通马克思主义的资源。马克思主义是随着时代、实践、科学发展而不断发展的开放的理论体系,为我们开辟了通向真理的道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与中国社会发展实践相结合。中国共产党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的具体实际相结合,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研究解决各种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产生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等都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理论,并指导我国攻坚克难、勇往直前。实践证明,只有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我们的事业就会不断前进。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只有融通马克思主义的资源,才能不断推动我国哲学社会科学事业的繁荣和发展,更好担负起历史赋予的光荣使命。把坚持马克思主义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统一起来,在实践不断改进和完善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这是马克思主义永葆生机活力的奥妙所在,也是我国哲学社会科学的源头活水。
要善于融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资源。文化是一个民族的血脉,是一个民族立世之本,也是推动民族发展的内在动力。不忘历史才能开辟未来,善于继承才能善于创新。习近平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资源,这是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发展十分宝贵、不可多得的资源。”习近平强调:“中华民族有着深厚文化传统,形成了富有特色的思想体系,体现了中国人几千年来积累的知识智慧和理性思辨。这是我国的独特优势。中华文明延续着我们国家和民族的精神血脉,既需要薪火相传、代代守护,也需要与时俱进、推陈出新。要加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挖掘和阐发,使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把跨越时空、超越国界、富有永恒魅力、具有当代价值的文化精神弘扬起来。要推动中华文明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激活其生命力,让中华文明同各国人民创造的多彩文明一道,为人类提供正确精神指引。要围绕我国和世界发展面临的重大问题,着力提出能够体现中国立场、中国智慧、中国价值的理念、主张、方案。”
要善于融通国外哲学社会科学的资源。任何一个民族、任何一个国家,无论其发展到什么水平,都需要学习其他民族和国家的优秀文明成果。习近平指出:“我们要尊重文明多样性,推动不同文明交流对话、和平共处、和谐共生,不能唯我独尊、贬低其他文明和民族。”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必须以世界的眼光、开放的胸怀、虚心的态度学习和汲取全世界一切有用之成果,做到以我为主、洋为中用。习近平指出:“对国外的理论、概念、话语、方法,要有分析、有鉴别,适用的就拿来用,不适用的就不要生搬硬套。哲学社会科学要有批判精神,这是马克思主义最可贵的精神品质。”习近平强调:“我们要倡导交流互鉴,注重汲取不同国家、不同民族创造的优秀文明成果,取长补短,兼收并蓄,共同绘就人类文明美好画卷。”
哲学社会科学是涉及面广、交叉学科多,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学科必须注意学科系统性、专业性和学科性。习近平指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应该涵盖历史、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军事、党建等各领域,囊括传统学科、新兴学科、前沿学科、交叉学科、冷门学科等诸多学科,不断推进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建设和创新,努力构建一个全方位、全领域、全要素的哲学社会科学体系。”
首先要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学科体系。习近平指出:“下一步,要突出优势、拓展领域、补齐短板、完善体系。一是要加强马克思主义学科建设。二是要加快完善对哲学社会科学具有支撑作用的学科,如哲学、历史学、经济学、政治学、法学、社会学、民族学、新闻学、人口学、宗教学、心理学等,打造具有中国特色和普遍意义的学科体系。三是要注重发展优势重点学科。四是要加快发展具有重要现实意义的新兴学科和交叉学科,使这些学科研究成为我国哲学社会科学的重要突破点。五是要重视发展具有重要文化价值和传承意义的‘绝学’、冷门学科。”
其次要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学术体系。要创建具有中国特色的哲学社会科学学术研究体系、学术交流体系、学术评价体系和学术管理体系,打造一流的哲学社会科学学习氛围、研究氛围和实践氛围。
第三,要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话语体系。我们已经解决了“挨打”和“挨饿”问题,但是我们还没有解决“挨骂”的问题。习近平指出:“要加强话语体系建设,着力打造融通中外的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增强在国际上的话语权。”习近平强调:“发挥我国哲学社会科学作用,要注意加强话语体系建设。在解读中国实践、构建中国理论上,我们应该最有发言权,但实际上我国哲学社会科学在国际上的声音还比较小,还处于有理说不出、说了传不开的境地。要善于提炼标识性概念,打造易于为国际社会所理解和接受的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引导国际学术界展开研究和讨论。这项工作要从学科建设做起,每个学科都要构建成体系的学科理论和概念。要鼓励哲学社会科学机构参与和设立国际性学术组织,支持和鼓励建立海外中国学术研究中心,支持国外学会、基金会研究中国问题,加强国内外智库交流,推动海外中国学研究。要聚焦国际社会共同关注的问题,推出并牵头组织研究项目,增强我国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国际影响力。要加强优秀外文学术网站和学术期刊建设,扶持面向国外推介高水平研究成果。”
第四,要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管理体系,为整个哲学社会科学体系建设提供有力保障。习近平指出:“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是一个系统工程,是一项极其繁重的任务,要加强顶层设计,统筹各方面力量协同推进。要实施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工程,搭建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平台,全面推进哲学社会科学各领域创新。”
习近平指出:“要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按照立足中国、借鉴国外,挖掘历史、把握当代,关怀人类、面向未来的思路,着力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在指导思想、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等方面充分体现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要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必须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激扬哲学社会科学的时代活力,使之成为引领社会变革的时代先声。
欢迎光临 eNewsTree.com (http://enewstree.com/discuz/) | Powered by Discuz! X3.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