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ewsTree.com
标题:
朱东:毋自欺是自我觉醒的起点
[打印本页]
作者:
mani
时间:
2016-2-5 04:59
标题:
朱东:毋自欺是自我觉醒的起点
客观的说,每一个人都在用自己的一生,去了解自我,更新自我,去追求一个更加完美的生命状态。
但是,这个自明与自新的过程,是以“慎独”,或者说以有了诚其意的意愿为起点的。如果没有这种意愿,那么人就永远不会真正的实现自明,自新。
所不同的是,君子的这种意愿,是一种心灵的自觉,而小人的这种意愿,则只能是受到利益的引导。
因为,“君子贤其贤而亲其亲,小人乐其乐而利其利。”
简单的说,就是君子比小人情商更高,具备自觉的能力,小人则只能追随于利益之后。所以,通过自明、自新的普适性,就又可以体现出所谓的“亲民”精神,即即使是小人,也是任其在利益面前,选择自明自新。
综而言之,通过对慎独,也就是对诚意的觉醒,而自明自新这个过程,是普遍适用的。也就是说,强制性的“新民”是行不通的。正所谓三军可以夺其帅,而匹夫不可夺其志嘛。
而最能反映上述这个,由被动的自欺而蒙尘,再由慎独的觉醒,而自明自新的过程的,还是老子的一句话:
为学者日益,闻道者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
从为学到闻道,其间的确要有一个觉悟的过程。这就是为什么有许多所谓的科学家,一生作学问,可能也作的不错,但终究是个书呆子的原因。
客观的说,人要在社会中生存,“为学”至少是必须要经历的一个过程,而“日益”就是“为学”的基本目的和特征。当然这些“益”当中,有的是与我们的天性相合的,有的则就是自欺的内容。
如果,我们永远不能有所觉醒,有所开悟,这个日益的过程就会永远进行下去。相反,一旦我们有觉悟,开始去追求那个能够一以贯之的大道时,就会转而自觉的去去除那些与我们的天性良知相悖的自欺的内容,这就是所谓的“日损”。
为什么要“日损”,是因为一方面这个自损的过程并非是一蹴而就的,另一方面“日益”的过程往往是客观的,就是说在损的同时,我们还可能又有新的所益,又有新的自欺的内容了。
这就是,《大学》中引用汤之《盘铭》“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又说“君子无所不用其极”的用意所在。也是独为什么需要慎的原因所在——稍一不慎,就不独了。
“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什么叫“无为”不是没有行为,而是没有主观的意愿,也就是没有私心私欲的意思。这不就是“毋自欺”吗?
欢迎光临 eNewsTree.com (http://enewstree.com/discuz/)
Powered by Discuz! X3.2